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外科>肛肠科>便秘>正文

浅论太阴病便秘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一般多从阳明胃肠论治。事实上,便秘虽与阳明密切相关,却不局限于阳明。套用《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可类推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便秘,非独阳明也”这一论断。六经辨证出自《伤寒论》。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众多医家均认为六经辨证只为伤寒而设,唯清代柯韵伯提出“六经钤百病”的思想[1]。何秀山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提出:“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2]当代医家已将六经辨证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疗中,如六经辨治消渴病[3]、肠炎[4]、多囊卵巢综合征[5]等。
 
笔者在研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发现,书中有丰富的辨治便秘的条文,遂在临床上尝试用六经辨证指导便秘的辨治,收到良好疗效。通过对个人临床资料的汇总,笔者发现临床上以太阴病便秘为多,由此萌生对太阴病便秘进行系统研究的想法。无独有偶,刘启鸿等[6]研究发现,《伤寒论》中有70余条涉及便秘的条文,并将《伤寒论》中有关便秘的证治按六经辨证进行分类汇总,提出六经病皆可导致便秘,治疗便秘可以从六经辨证入手。此外,黄春全[7]通过理论研究和查阅文献,得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便秘的结论;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太阴病是最常导致便秘的单经病变,从而得出功能性便秘多从太阴论治的结论。以上文献资料为本文探讨太阴病导致的便秘提供了立论论据。
 
1 太阴病便秘的病因病机
太阴为湿土。脾为脏属阴,五行属土,脾主运化水湿。太阴病便秘是由脾功能失调导致的便秘。其病因为各种原因伤脾,如饮食生冷伤脾、思虑伤脾等。对于太阴病便秘的病机,李晓磊[8]认为脾主运化水谷,因脾虚致使消化水谷的时间延长,糟粕形成的时间推后,遂形成便秘。此即《灵枢·口问》所言:“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笔者认同此观点,将太阴病便秘的病机细化如下:太阴病便秘的病机与阳明病便秘的病机不同,并非胃肠燥实,而是以太阴脾气虚为基础,气虚则推动无力,进而影响大肠正常的传导功能,导致便秘;在此基础上,太阴脾气虚易兼夹湿邪,易兼阳虚有寒,但脾虚寒不甚,未见腹泻便溏,同时未见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五经病变。从西医角度也可以解释太阴病便秘的相关机制,高钰莹等[9]研究发现,脾虚患者肠道菌群明显失衡,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下降而粪肠球菌等致病菌含量升高,由此引发便秘,故临床上采用健脾法治疗,可以调节脾虚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2 太阴病便秘的症状
徐姗姗等[10]总结太阴病便秘的症状,一为脾虚推动无力,出现排便费力;二为糟粕久停,出现大便初硬后溏。《中医内科学》指出,气虚秘的表现为大便不干或干,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11]。
 
笔者总结太阴病便秘的症状特点为:排便间隔时间可为正常的每日1次,也可为数日排便1次,但每次排便时间偏长,自觉排便无力;粪便质地正常或成形,却偏黏而不臭,或可见大便初硬后溏;患者可无腹胀或伴见腹胀,必见倦怠乏力、易疲劳、语声低微等脾气虚表现;舌淡胖(夹湿则略白腻,寒甚伤阳,不化水邪,则苔水滑),右关脉沉显弱,无明显热象,虽有寒象却未致腹泻便溏。
 
3 太阴病便秘的辨证与治疗
3.1 单纯太阴脾气虚者
单纯太阴脾气虚者,每次排便时间偏长,排便无力,但大便质地基本正常,兼见上述脾气虚表现。因太阴脾气虚,故应补气以治其本;因糟粕内停,又当推动气行以治其标。故治疗上重用白术,用量在30 g以上,补脾气以治本,脾气足可推动气行、可散精;再用麸炒枳实以行气,炒用以减枳实寒性,此即仲景枳术汤中的两味药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此方本为气分脾虚气滞水停之证而设,笔者将其用于治疗太阴病便秘属于气虚者,并将枳术汤视为治疗太阴病便秘的基础方。临床应用本方时,需重用白术。笔者每用白术30 g、麸炒枳实20 g, 代茶饮,快则一日,慢则两日通便。后嘱减半量,加服几日以巩固疗效,同时告知饮食宜忌,注意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安明伟等[12]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功能性便秘是枳术汤及其变方治疗的优势病种,临床上本方多用于治疗脾虚型便秘。郑学宝等[13]发现,枳术汤能影响脾虚便秘小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释放5-羟色胺、组胺,进而调整胃肠功能以治疗脾虚型便秘。
 
3.2 太阴气虚夹湿者
太阴脾气虚夹湿者,大便每日1次或数日1次,有排便无力感,大便成形却偏黏,但不臭,易兼腹胀,舌淡红胖大,苔白略腻。本证是在太阴气虚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太阴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产生湿邪,阻滞气机。本证比单纯太阴气虚证多出大便偏黏、苔白腻、腹胀满等典型湿盛表现。在治疗上,当补气行气并除湿,在仲景枳术汤基础上,合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后者在《伤寒论》中主治气滞湿阻兼脾气虚型腹胀满。方中人参常换为党参,党参用量可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酌定。方中白术、党参、炙甘草补气,枳实、厚朴行气除湿,半夏燥湿,生姜温化水湿。两方合用,增强补脾气、行气除湿通便之功。笔者将此两方合用,治疗太阴气虚夹湿便秘疗效明显,能促进顺畅排便,迅速消除腹胀满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方中,方名是按照药物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体现了标本同治,以治标为主的思路。临床上治疗太阴气虚夹湿便秘时,可先用此方迅速取效,而善后之法当以补太阴脾气药为主。用本方治疗脾虚便秘,亦有文献支持。卢薇等[14]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进行加减,观察其对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其能够减轻患者胃胀、便秘等症状。
 
3.3 太阴气虚有寒者
太阴气虚有寒而寒不甚者,虚寒程度较理中丸证偏弱,且其寒尚未导致大便稀溏。此类太阴虚寒便秘,乃太阴脾气虚久而生寒,患者平时手足不温,喜温不喜凉。因脾虚寒、功能低下而推动无力,导致糟粕久停,大便可略微偏干。笔者认为,治疗本证的标准用方应为桂枝加芍药汤。若见便秘与腹痛严重,则考虑用桂枝加大黄汤。两方均是桂枝汤加味,其机制在于以桂枝汤振奋太阴之功能,倍加芍药则为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为桂枝加大黄汤。关于倍加芍药之意,传统上解释为通络止痛。方圆之等[15]研究证实,白芍可以增加肠道内水分并降低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少粪便下行阻力而实现通便的作用。大黄为传统泻下药,武新安[16]研究发现,大黄中的酸蒽醌和大黄酸可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神经丛,促进结肠蠕动和肠液分泌而致泻下。对于以上两方,一定要重视生姜用量。依据仲景原方,生姜用量与桂枝必须等量,不可减少,更不可去掉。患者无论气虚明显与否,均可合用枳术汤。太阴气虚有寒而寒象明显,一般表现为大便稀溏,但亦有因虚寒而推动无力出现便秘者,排便为初硬后溏。依照蒋萃等[17]经验,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并把方中的生姜改为干姜,以加强温助脾阳的功效。李丽等[18]采用理中汤合枳术汤治疗太阴阴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认为临床上可根据情况酌情选用这两种方案,临床曾治数例幼儿便秘,患儿均表现为大便初硬后溏并伴见口水多,为过食生冷所致,遂判断为太阴病便秘气虚有寒者。因患儿寒象相对较重,故用理中汤合枳术汤治疗,用成人半量,3日而愈。笔者嘱咐患儿家长要给予常温饮食,不可过食生冷,以防再犯。
 
3.4 证型兼夹者
上述3种太阴病便秘的证型,以第1种太阴脾气虚型为基础,而脾气虚运化失职可生湿,脾气虚温煦功能下降又可生寒,从而由第1种转变为第2、3种证型。由此可知,上述3种证型常可兼夹出现,可将3种证型的治疗用方合方使用,即枳术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桂枝加芍药汤。在随证加减方面,若本自太阴脾虚,又见少阳枢机不利,可再合用四逆散;若太阴寒邪重而传少阴,可稍加肉苁蓉,温肾阳,益精血,助通便,取济川煎之意;寒甚者,加炮附子温少阴;若病久兼见厥阴血虚有寒,则再合入当归四逆汤。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21岁,2013年3月7日就诊。患者便秘十余年,此次两周未排便,腹胀微痛,肚脐流水,量不多,微有气味。患者因便秘焦虑、急躁,食欲变差,食量变少,无口气,口不渴,平素面色少华,眼球颜色发青,行坐怠惰,语声低,手足不温,每4~5 d排便1次,质地不干,若超过5 d则自行服用助排便的食物或药物,一般1~2 d见效,排出稀便。本次患者服用香蕉、蜂蜜数日无效;服用三黄片3 d, 仍未能通便,遂前来就诊。患者自诉服用多种通便食物、药物,如香蕉、蜂蜜、减肥茶、番泻叶、三黄片、麻仁滋脾丸等,一般是开始有效,一段时间后效果变差,然后改换新的通便方案。患者舌淡胖满口,有轻微齿痕,苔润,微腻不黄,右关脉沉弱,左脉细。中医诊断:太阴病便秘(气虚、气虚夹湿、气虚有寒三证兼见)。西医诊断:便秘。治法:补气除湿,稍佐温下。处方:枳术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桂枝加大黄汤加减。组成:桂枝15 g, 麸炒白芍30 g, 麸炒枳实15 g, 姜厚朴12 g, 白术30 g, 党参片8 g, 大黄5 g(后下),炙甘草10 g, 生姜15 g, 大枣3枚。3剂,每日1剂,水煎,每次200 mL,分3次服用,饭前1 h或饭后2 h温服均可。
 
2013年3月10日复诊:患者第2次服药后即产生便意,时间不长即排出泥沙样紫黑色便,夹有黏液,腹胀腹痛消除,自觉舒爽,倦怠明显好转。因患者自身原因,未再继续用药善后。
 
1个月后随访,患者在此期间未出现明显便秘,排便时间变为3日1次,大便成形不干,较为通畅,患者表示满意。
 
按语:本案患者虽年纪较轻,但已罹患便秘十余年。经询问得知,患者常用寒性通便食物和药物维持通便,必然会伤及太阴脾。从临床表现来看,本次患者两周未排便,可断为便秘。患者怠惰、语声低,为气虚表现;右关沉弱、手足不温、舌淡胖有齿痕、苔润等,为太阴虚寒;服用寒性通便的食物及药物多日均无效,推断此便秘非阳明实热证;平时4~5 d排便1次,但大便质地不干,口不渴,无口气,进一步证明非阳明实热证;肚脐流水,苔微腻为湿邪;便秘腹胀微痛、肚脐流水,微有气味,当是太阴虚寒便秘日久,糟粕阻滞肠道,稍有郁而化热,逼迫肠液从脐而出。综上所述,本案患者便秘无明显阳证、热证,有偏寒、偏气虚和夹湿表现,未见典型少阴、厥阴表现,虽患者有血虚表现,但并不以此为主,倦怠,舌胖大,有齿痕,右关弱,诊断为脾气虚寒湿夹寒型太阴病便秘。故治疗当振奋太阴功能,补益脾气,因便秘时间长,当兼以治标。此时用攻下药,与之前用寒凉攻下不同,必在温振补益基础上兼用攻下药,遂以桂枝汤温振太阴功能,倍加白芍以养阴并活血,略加大黄以活血并泻下,加麸炒枳实、姜厚朴行气助通便,加党参、白术健脾补气以助通便,因无呕逆症状,故未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的半夏。本案中,因辨证、选方均较为准确,故取得较好疗效。
 
本案患者有两处较为特殊:一个是脐部冒脓水,微有气味;一个是服药后排出泥沙样紫黑色便并见黏液。考虑泥沙样紫黑色便为宿便或兼有瘀血,可从肠道就近祛邪,故选用芍药、大黄活血通便。本案提醒医者要注意两种思维:一是警惕惯性思维,二是树立动态思维。具体而言,医者要警惕“便秘即用寒性泻药”的习惯思维。临床上对于便秘,医者、患者大多习惯性选择寒性泻下药。本案患者常年使用具有通便作用的食物、药物,均为寒凉之品,疗效不持久,且患者身体素质慢慢下降,故医者应考虑选择寒性泻下药治疗是否得当。此外,医者要有动态思维,面对长期便秘患者,即便患者开始是热证,日久亦可转为寒证。关于患者证候是否已发生变化,医者要注意收集四诊资料作为客观证据。本案在治疗方面仍有可完善之处。从患者肚脐流水且微有气味,以及服药后大便中夹有黏液来看,患者肠道病灶有化脓倾向。当时未多加考虑,现在反思可加败酱草、蒲公英之类,以清热解毒、除湿排脓。在医嘱方面亦有可改进之处,当时患者未继续用药调理和善后,医者当嘱咐其在生活中注意个人调护。习惯性便秘的根治方法可以从其病名中获得答案,即从“习惯”二字入手,养成不忍便的习惯,养成不过度思虑的性格,养成练习站桩等能够促进胃肠蠕动的运动习惯,还要注意作息规律,饮食上适寒温,不乱用通便药物等。
 
5 小结
便秘属于太阴病者,往往因患者自身饮食偏于寒凉,或患者长期使用寒凉药物、食物通便,或医者未能辨识太阴病,习惯性地认为其属于阳明病而使用清热泻下通便方药,从而导致发病。对于医者而言,在警惕惯性思维的同时,更要重视动态思维,应四诊合参收集临床资料,具体判断便秘的六经属性,从而减少误诊误治。太阴病便秘主要可分为三证三方,气虚证是基础证型,枳术汤是基础方。若见证型兼夹,可三方合用并加减。在医嘱方面更要细致周到,指导患者禁忌生冷饮食,减少油腻饮食。对于需要服用寒性药物者,亦应配伍温热药以防止寒凉伤脾。此外,还可配合一些中医传统功法如八段锦来增强身体素质,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便秘。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焦锟 徐玲 于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凌湘力运用和法临证治便秘,消渴,胸痹验案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