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胃肠病>正文

“厚肠胃”解析

•凡是能补养肠胃之虚损,清除肠胃之湿热、积滞,畅通肠胃之气机阻滞,阻止肠胃之滑脱损伤等,皆可称之“厚肠胃”。概而言之,“厚肠胃”所指并不具体,只是反映在辨证的前提下,选择这些方药较其他或更为合适而已。
 
•相关方药“厚肠胃”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有二:一是能顺应肠胃的生理特性,对其不会产生不良刺激或损伤;二是可通过自身的偏性以纠正肠胃的病变环境与状态,进而有益于腐熟、泌别、传导等功能的发挥。
 
厚肠胃,是中医学描述某些药物功效时的一个说法。但由于概念不清、所指不明,致使对其理解与应用都存在着异见。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
 
“厚肠胃”之记述
 
“厚肠胃”一说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对石斛功效的表述:“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现今认定其功效为“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其后历代本草记载具有“厚肠胃”作用的药物主要有:
 
黄连《名医别录》言其“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药性赋》亦云:“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
 
厚朴《名医别录》谓其“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赤石脂《本草纲目》谓其“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八月扎《食疗本草》谓其“厚肠胃,令人能食,下三焦,除恶气,和子食之更好”。
 
熟地黄《景岳全书》言:“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非熟地不足以厚肠胃。”
 
慈姑《滇南本草》谓其“厚肠胃,止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
 
老鹳草《现代实用中药》谓其“止久痢,厚肠胃,调中健脾”。
 
栗子《千金方》谓其“味咸,温,无毒。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
 
莲子《本草纲目》谓其“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
 
米酒《本草纲目》引前贤所言,谓其“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肌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
 
小麦面《本草拾遗》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绿豆《日华子本草》谓其“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厚肠胃”之应用
 
关于“厚肠胃”的应用,历代医籍中有以下两种情况。
 
以“厚胃”“厚肠”等命名方剂
 
如《魏氏家藏方》厚胃丸(诃子皮、龙骨、肉豆蔻、附子、赤石脂、木香、川白姜),主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者;《魏氏家藏方》厚肠丸(人参、白术、厚朴、丁香、荜茇、红豆、诃子肉、附子、肉豆蔻、神曲、砂仁、麦糵、白豆蔻、良姜、槟榔、胡椒、荜澄茄、白芍、陈皮、甘草、干姜、肉桂、白茯苓、当归),主治肠胃虚寒,不能克消水谷,大腑飧泄者;《杨氏家藏方》厚肠丸(钟乳粉、黄连、人参、白术、诃子、肉豆蔻、厚朴、白茯苓、茴香、阿胶),主治脏气虚寒,下利不止,里急后重,脐腹㽲痛者;《扁鹊心书》厚肠丸(川乌、肉桂、硫黄、赤石脂、干姜),主治脾虚伤食,大便下赤白脓,肠鸣腹痛,泄下,米谷不化及小儿脾虚滑泄脱肛,疳瘦者;《兰室秘藏》厚肠丸(厚朴、青皮、橘红、半夏、苍术、人参、枳实、麦糵面、神曲),主治小儿失乳,以食饲之,不能克化,或生腹胀,四肢瘦弱,或痢色无常者;《幼幼新书》厚肠丹(黄连、川楝子、木香、阿胶、吴茱萸、当归),主治血痢肠虚,脱肛者;《三因方》厚肠汤(罂粟壳、地榆、白术、紫苏叶、木瓜),主治下痢赤白者;《百一选方》厚肠丸(白龙骨、干姜、附子、厚朴、诃子、肉豆蔻、陈皮),主治久泻者;《赤水玄珠》厚肠散(酒煮川黄连),主治腹疼泻黄,痢久不止及酒积泄者,等等。
 
《卫生总微》还有厚脾丸(姜厚朴、煅龙骨、诃子肉、肉豆蔻),主治小儿疳劳虚冷,白痢泄泻,手足逆冷者;《痘疹仁端录》有厚脾散(龙骨、枯矾、薏苡仁、山药、扁豆、赤石脂),主治泄泻不止者;《史载之方》有厚腹丸(地榆、天麻、川芎、赤石脂、诃子皮、白术、厚朴、木香),主治小儿泄泻者。
 
以“厚肠胃”表述方剂功效
 
如《普济方》草果厚朴丸(厚朴、陈皮、干姜、草果、白术、诃黎勒、桂、缩砂仁),功能祛湿、厚肠胃、固元脏、大进饮食、充肌肤、去酒毒,主治脾胃虚弱,全不思饮食,腹痛滑泄,肠胃怯薄,关节不通者。《活人书》酒蒸黄连丸(黄连),功能治膈热、解酒毒、除热气、止烦渴、厚肠胃,主治胃肠积热,泻痢,消渴,反胃呕吐等;《魏氏家藏方》连朴丸(黄连、厚朴),功能厚肠胃,主治泻痢者;《脾胃论》和中丸(人参、干姜、橘红、木瓜、炙甘草),《饲鹤亭集方》谓其功能“理气分、消痰积、去湿滞、厚肠胃、进饮食”,主治脾虚胃弱,纳少脘痞,干呕吞酸,或肿满者;《朱氏集验方》朴附丸(厚朴、附子、川椒、茴香、青盐、生姜),功能厚肠胃、止寒泄、助元气、进饮食;栗子粥见于《本草纲目》,但只言其“补肾气、益腰脚”,《济众新编》谓其还能“益气、厚肠胃,治一切风头风旋,手战,筋惕肉瞤,恶心厌食,气虚嘈杂,风痹麻木不仁,偏枯”,等等。
 
“厚肠胃”之认识
 
何为“厚肠胃”?
 
历代医籍对此均无定义。考《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之语,乃言苦味太过对脾胃造成的不良影响。王冰释为“苦性坚燥,又养脾胃”,虽中医学确有“苦味健胃”之说,但于此却与文意不合。其后对“厚”的理解,张景岳作“胀满”症状解,高士宗作“燥实”病机解。而《黄帝内经》中其他场合出现的“厚”多为与“薄”相对的形容词,如《灵枢·论痛》曰:“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亦有引申义“强”“淳厚”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由此看来,“厚肠胃”当不离“使胃肠结构变厚”与“使胃肠功能变强”等义。
 
何以“厚肠胃”?
 
由上所列举的文献中记述的能“厚肠胃”的方药来看,历代医家可谓见仁见智,令人难明就里。如石斛的“厚肠胃”,张景岳即提出质疑:“诸家谓其厚肠胃、健阳道、暖水脏,岂苦凉之性味所能也?不可不辨。”而《本草崇原》释曰:“味甘色黄,不假土力,是夺中土之气化而补脾……治伤中者,运行其中土也……久服则土气运行,水精四布,故厚肠胃。”
 
再如黄连的“厚肠胃”,《本经疏证》认为:“黄连能除湿热,即是厚肠胃。然黄芩亦除湿热,何以不然?盖黄连性燥,故入心而燥,即寓味苦气寒中。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皆属燥金,同气相求,是即厚之意也。惟黄连苦寒而燥,黄芩虽苦寒而不燥矣,是以不得以厚肠胃属之。愚谓《别录》谓黄连调胃厚肠,不得混而称之曰‘厚肠胃’也。夫肠胃中皆有脂膜一道,包裹其内,所以护导滓秽使下行者,若有湿热混于其间,则脂膜消熔,随滓秽而下,古人谓之肠澼,后人目为刮肠痢,亦曰肠垢。胃体广大,容垢纳污,虽有所留,亦未必剥及脂膜,故但和其中之所有,边际自不受伤,故曰调;肠势曲折盘旋,惟其曲折盘旋之处,更为湿气留聚,湿阻热益生,热阻脂膜益消,去其所阻,则消烁之源绝,而薄者厚矣,故曰厚。”而《本草新编》对“说者谓泻利日久,下多亡阴,刮去脂膜,肠胃必薄矣,黄连既止泻利,则肠胃之薄者,可以重厚”之论,指为“此臆度之语”,谓“黄连性燥而寒凉,可以暂用,而不可久用。肠胃之脂膜既伤,安得一时遽厚哉?夫胃薄者,由于气血之衰,而肠薄者,由于精水之耗。黄连但能泻火,而不能生气血、精水,吾不知所谓厚者,何以厚也?”
 
又如熟地之“厚肠胃”,《医学从众录》则有异议:“且熟地之用滞,非胃所宜。其性湿,非脾所喜。彼盖取滋润以填补其精,而不知精生于谷,脾胃伤则谷少,久而不生其血,血少自不能化精。”《调疾饮食辩》也认为:“盖地黄蒸熟则滞膈伤中,无论治病何如,先已不宜于脾胃,今之常知六味、八味丸为补益者,至晚年成中风偏废,或水肿、气肿,不知凡几,乌知此物之为害也。”
 
还如厚朴之“厚肠胃”,《本草经疏》云:“至益气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自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
 
其他如赤石脂之“厚肠胃”,《本草纲目》认为应与其涩敛之性能护养肠胃以防其受损有关。
 
至于小麦面、栗子、绿豆、莲子、米酒等,属于药食两用之品,对肠胃的某种状态用之更为适宜,如脾虚胃弱者宜用小麦面、肾或脾虚者宜用栗子、胃火旺者宜用绿豆、脾虚泄泻者宜用莲子、胃弱纳差者宜用米酒,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厚肠胃”是一个非常宽泛而模糊的概念。“厚”之所指并非以补养形质、增厚脂膜为主,而主要蕴意为护养肠胃之气。其所涉药物也大都属于个体认知、一家之言,有着较为明显的主观色彩及以偏概全的痕迹,未为业内公认。不过经分析可知,相关方药“厚肠胃”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有二:一是能顺应肠胃的生理特性,对其不会产生不良刺激或损伤;二是可通过自身的偏性以纠正肠胃的病变环境与状态,进而有益于腐熟、泌别、传导等功能的发挥。如此说来,“厚肠胃”者并不仅局限于上述方药,“厚肠胃”也并非上述方药的特有功效。凡是能补养肠胃之虚损,清除肠胃之湿热、积滞,畅通肠胃之气机阻滞,阻止肠胃之滑脱损伤等,皆可称之“厚肠胃”。概而言之,“厚肠胃”所指并不具体,只是反映在辨证的前提下,选择这些方药较其他或更为合适而已。(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名方半夏泻心汤 应用于各种胃肠病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