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杨俏田
脘腹痛,疼痛位置在胃脘与腹部,多为阵痛、拧痛,痛时欲便或急便,或痛而不便,或痛而矢气,均以便后或矢气后疼痛减轻为特点,为临床最常见的胃肠病种之一。此病既非胃脘痛又非腹痛,也不完全是泄泻,每在食凉或受冷后引发,属于功能性疾病,中医治疗疗效颇佳。现举一例脘腹痛治验如下。
张某,男,41岁,2020年7月20日初诊。患者阵发性脘腹拧痛1个月,痛则欲便,便不成形,便后痛减,局部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缓。
辨证:脘腹痛(寒湿型)。
治则:解痉止痛,健脾祛邪。
方药:炒白芍20g,炙甘草10g,陈皮10g,炒白术15g,防风6g,党参15g,茯苓12g,砂仁(后下)6g,木香6g,炒山药15g,炒扁豆15g,炒薏仁15g,苍术12g。5剂,水煎服。
7月25日二诊:药后脘腹疼痛止,大便渐成形。守原方加干姜3g以温化寒湿。再服5剂,隔日服。后患者告知,痛未再发,大便已成形。
按 本案为寒湿型脘腹痛,此类脘腹痛冬夏易发。冬天以寒为主,夏天以湿为主。疼痛多从脘至脐至腹,治疗首选芍药甘草汤解痉止痛、痛泻药方疏肝健脾止痛、四君子汤健脾止泻。方中砂仁、木香芳香化湿;炒扁豆、炒薏仁、炒山药健脾化湿。三方合用,全方苦温燥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健脾运湿,使脾健湿除,痉挛解则疼痛自愈,泄泻自止。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痛泻要方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消化功能,还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笔者体会,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肠道疾病,如有便前腹痛、泻后痛减的症状,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皆可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
临证治疗脘腹痛应依据病邪的种类和疼痛的不同辨证用药。
1.辨病邪当分外寒、外湿与内寒、内湿。脘腹疼痛者有偏于寒、偏于湿之分,偏于寒者冬天多见,偏于湿者夏暑易发。冬天多见内寒内湿,夏天多见外寒外湿。外寒宜温散,用良姜、干姜;外湿宜选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内寒宜温脾阳,用附子理中汤类;内湿宜健脾运湿,用四君子汤。临床体会,外寒与内寒、外湿与内湿的辨证关键主要是依据舌苔与症状。
2.辨痛当分痛则急便或痛则不便。脘腹痛分为痛而矢气者、痛而急便者、痛时虽有便意但未大便者。疼痛有因矢气而缓者,也有因排便而缓者。大便有成形者、有偏稀者、有水样者。临床体会,只痛不便者,治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以解痉止痛;痛则肠鸣、痛则欲便者,治以痛泻要方加减;大便不成形者加参苓白术散;大便成水样者合胃苓汤;水样便夹表证者合藿香正气汤;脾阳虚寒者选温脾汤;痛则矢气则舒者,在解痉止痛的基础上加用理气药木香、砂仁;肠鸣急痛者加苓桂术甘汤。(杨俏田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