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药方>中药验方>正文

五苓散方君药应为茯苓

五苓散为通阳化气行水之方,古今临床应用较多。对于其命名,民国时期医家左季云认为:“苓者,令也,号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且不论此说可靠与否,仲景公作此方时是何种心境,只能凭己心去察尔。
 
《古今名医方论·卷三·五苓散》中引赵羽皇之论述:“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者佐之,禹功可奏也。先哲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土为之堤防也,得以长流者,火为之蒸动也。”这段论述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论述五苓散,也是我们学习领会的重要途径。
 
柯琴《伤寒附翼》认为:“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入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饮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处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寒热两除也。”这是从藏象学的观点出发,以泽泻为君的论述。
 
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曰:“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藉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藉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当知是汤专治留着之水,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若水肿与足太阳无涉者,又非对证之方。”此论以二苓为君,是因其有白术、泽泻相须之力。但是“苓,臣药也”,首先是命题错误,用茯苓为君者比比皆是,但是“欲降先升”的道理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对于该方是以茯苓为君,还是以白术为君、泽泻为君或二苓为君,说法不一。左季云在其著作《伤寒论类方汇参》中认为:“茯苓味甘淡,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淡。《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枝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又用桂枝为主,导心火于水,以化气,白术升津,茯苓利水,为利水升津除热之妙剂。”对于该论,笔者认为更接近于张仲景的制方思想,对于指导临床更为有效。
 
本方为通阳化气行水而设,在现代临床中运用则更加广泛,几乎涉及各个系统。第一,本方具化气行水和解表的双重功能,故水气不行兼有风寒在表者,风寒表证而兼小便不利,发热恶寒,吐泻等,均可用之。其二,虽然该方功能重在化气行水,然多是健脾化湿之品,故中焦湿盛,升降反常甚或累及下焦诸病,亦可用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多有运用,如肾炎水肿、尿崩症、尿潴留、泌尿系感染等。其三,下焦气化失司,水气内停,冲逆于上,清阳不振者,以本方通阳化气行水,实为得当之法。用于头痛、眩晕、梅尼埃病、眼睑非炎症性水肿、球结膜淋巴液潴留、青光眼、视网膜水肿等病症可获良效。
 
该方剂在现代临床中多以汤剂为主,但是笔者恩师陈瑞春先生经过多年的临床比较,认为散剂的疗效明显优于汤剂。(冯向东)

上一篇:千金苇茎汤 治疗热毒壅肺痰瘀互结之肺痈的主方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