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患者患顽固性右肱骨外上髁炎,右肘外侧酸胀难忍,乏力,伸直位时疼痛加剧,伴右肘畏寒怕风,夜间痛醒。此乃肘部血虚血瘀之证,借刺络放血,以瘀血得散而新血则有所生,温灸激发原气,疏经通络。辅以肘部推拿改善局部的血运,减轻局部组织粘连,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本案重在以放血生新血,又“针所不及,灸之所宜”,虽为常病久病,却施治精妙,阐释治则治法。
杨某,女,59岁,退休,重庆南岸人。2011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因“右肘外侧反复疼痛3年”就诊。患者退休后长期在家针织毛衣、家务,3年前因右肘外侧疼痛,不能任物提重,在某医院骨科诊断为“右肱骨外上髁炎”,通过局部封闭治疗2次后疼痛逐渐消除。此后每当长时间屈肘做事后右肘外侧明显疼痛加重。后到多家医院接受针刺、推拿、中药外敷、封闭、针刀松解治疗,均在治疗时好转,停止治疗后10~20天症状再度出现。刻诊:右肘外侧酸胀难忍,乏力,不能提重物,伸直右肘则疼痛加剧,伴右肘畏寒怕风,夜间因肘痛时而惊醒。无颈项及右上肢放射痛、麻木,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右脉偏细涩。查:一般情况良好,颈项、肩背未引出压痛、放射痛,右肘外侧局部皮肤较苍白,皮温较其余部位略低,肱骨外上髁部位压痛(++),前臂内旋伸直试验(+)。CR提示:右肱骨外上髁骨密度轻度增高。
诊断:顽固性右肱骨外上髁炎。
此为局部筋骨过劳导致气血不和,瘀血内生,虽经治疗有所缓解,但瘀血未散、新血不生,难以濡养筋骨则见肘部酸痛、动则加重;瘀血为有形之邪,故痛有定处,按之加重;细脉主血虚,涩脉主血瘀,此乃肘部血虚血瘀之证。治当温养气血,祛瘀通络止痛。考虑其多番针刺、针刀均无良效,故以三棱针局部点刺放血加艾条悬灸治疗,隔日1次,5次1疗程。
三棱针点刺放血:择其肱骨外上髁压痛最明显处,常规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2毫升左右。
艾灸悬灸:刺血后,以艾条悬灸最痛点20分钟,合谷、阳池、腕骨各5分钟,温度以患者自觉微烫,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嘱:治疗期间避免右手提重物、过度用力劳动,适当作右肘屈伸、旋转功能锻炼,以不痛为度。
二诊(3月23日):诉右肘外侧疼痛明显减轻,一般运动时无痛感,夜间能够安睡,仅在提稍重物(大约2.5千克)时仍有酸软感。局部皮色恢复正常,皮温正常,肱骨外上髁压痛明显消除,前臂内旋伸直试验(-)。瘀血即散,停止刺血治疗。以悬灸治之,法同前。另予局部舒筋点穴法按摩,辅以右前臂运动手法治疗10次。
三诊(4月6日):诉右肘外侧疼痛基本消失。嘱自行每日悬灸肱骨外上髁部位10分钟,每日2次。随访3月并无复发。
按: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伤筋”范畴,称之为“肘劳”,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便有记载“肩脉:臂痛,肘外痛,为四病”。病机由于久劳或久病气血瘀滞或因风寒湿邪客于肘部,致筋脉失和,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临床常用封闭、针刺、针刀等治疗可以获效,但也有部分患者疗效不能持久,此乃瘀血内阻,加之过度使用创伤性治疗而更伤气血,以致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肘痛反复不已。郭剑华曾说祛瘀最直接的手段便是刺络放血,瘀血得散而新血则有所生,刺血数次后局部压痛遂减。
肱骨外上髁处的压痛点是无菌性炎症病理产物的蓄积处,亦是痛觉神经的敏感点,也是组织增生变性最严重的地方。《内经》云“针所不及,灸之所宜”,在肱骨外上髁压痛点处采用长时间悬灸,使艾灸之火力直达病所,籍以激发经络之气,行气活血,宣痹止痛。虽然艾灸的机理仍不甚明确,但有研究认艾灸能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炎性递质的释放,改善滑膜组织增生与凋亡的不平衡,抑制肉芽组织增生,提高对氧自由基的消除能力,减轻对细胞的损伤,促使炎症消散,消除疼痛。故长时间悬灸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能取得较好效果。合谷、阳池、腕骨均为手三阳经原穴,乃经脉原气经过和驻留的部位,温灸之能激发原气,疏经通络。辅以肘部推拿可改善局部的血运,减轻局部组织粘连,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