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临床取穴特色

陈应龙先生 (1902年-1993年) , 闽南近现代著 名针灸学家, 师从中国近代著名针灸大家、 澄江针灸 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 [1] 。 在闽南行医数十载, 陈老 孜孜不倦, 培育了海内外众多针灸学子, 为澄江学派 在闽南及海内外传播与推广做出重大贡献 [2] 。 他曾 云: “学医者, 德为先, 术为后, 愿将人病犹己病, 救 得他生是我生” [3]144 , 诚然 “大医精诚” 也。 在长期临床针灸实践中, 陈老认为穴位的选取 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其常用穴位也不过百, 且常取一 穴而定乾坤。 其在临床取穴的特色方面,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引经据典,精简取穴

陈老治病遵古而不泥古, 注重经典穴位的灵活 运用 [4] 。 他谨记先师承淡安先生教诲, 治病用穴, 在 可能的范围内, 尽量少取, 做到精简疏针, 避免多针 滥刺 [5] 。 这不仅缓解了患者对针具刺激的焦虑与恐 惧, 也是针家辨证思维水平高的体现。

如一患者, 男, 21岁, 头痛5年。 此头痛是因头部 受伤诊断为 “脑震荡” 而遗留下的。 陈老辨证其为瘀 血停留, 阻滞脑络, 不通则痛, 治以通络止痛。 穴位 选取百会、 风池、 攒竹、 丝竹空、 合谷、 解溪。 又如治 疗有31年头痛史的女性患者, 陈老辨证为肝肾不足, 肝阳上亢, 选用涌泉、 百会、 阳白、 印堂、 关元、 足三 里等。 这些穴位均据经典而巧妙运用于临床。 如《胜 玉歌》记载: “头痛眩晕百会好” “头风头痛灸风 池” ; 《治病十一症歌》 曰: “攒竹、 丝竹空主头痛, 偏 正皆宜向此针” ; 《针经摘英》载: “肩拈前额痛, 解 溪可推崇” 等 [6]29 。 又如, 陈老治疗荨麻疹患者, 均使 用直接灸肩髃穴的治疗方法, 配以血海、 中脘二穴。 此为《西子名堂灸经》 《针灸真髓》中对肩髃有治疗风热瘾疹的记载。 《胜玉歌》 曰: “热疮臁内年年发, 血海寻来可治之” 。 中脘为胃经募穴, 人身之气均由胃 气所化, 二穴相配起到调理气血、 补中益气、 濡养肌 肤、 扶正祛邪之效 [7] 。

陈老传继其师“临床取穴如用药, 贵精不贵 多” [8] 思想。 在局部与远端选穴相配的前提下, 精简 选穴。 如治疗癫狂之疾常常独取深刺风府穴三寸。 他强调进针时需缓, 达此深度, 使患者得气如触电, 上至巅顶, 下达尾椎, 且大叫一声方能使狂症顿消。 此乃陈老针灸绝技之一也。 《素问·疟论》曰: “邪 客于风府, 循膂而下, 卫气一日夜大会于风府⋯⋯ 每至于风府腠理开, 腠理开则邪气入, 邪气入则病 作⋯⋯其出于风府” [9]43 。 陈老认为, 风府是髓海下 俞, 具有醒脑开窍之功。 《灵枢 ·海论》曰: “脑为髓 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 , “髓海有余, 则 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 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 [9]182 。 在风府处督脉有分 支, 入系舌本, 陈老认为, 此处具有管理聋音之机关 及喉舌之机能等作用。 风府穴解剖深处为延髓所在 位, 而独取风府可以直达病所, 一针见效, 可谓险中 求胜 [6]19 。 又如, 陈老选取1 330例临床哮喘患者, 在三伏 天选用天灸贴敷肺俞、 心俞、 哮喘3个穴位, 留药时间 少则2h, 多则24h。 每个疗程3年。 治疗结果显示, 临 床绝大部分患者随着年限的增加, 症状日益改善, 贴 药对各型均可取效, 有效率达80%以上 [10] 。

注重经络,循经取穴

承师注重经络不仅是营卫气血循行之路, 也是 连接脏腑与各组织、 器官的桥梁 [11] 。 陈老在承师的基 础上, 加以运用, 认为经络是针灸的物质基础, 强调 离经不离穴, 在治疗慢性疾病时注重循经取穴 [4] 。 《灵枢 ·根结篇》 曰: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9]146 , 故陈老治 疗此病在取穴上重视在阳明经脉上循经取穴, 并且 把循经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 以循经取穴为主, 同时还着重选取任、 督二脉及肝、 肾、 膀胱经脉, 以 调动元气, 振奋脾阳, 健脾除湿 [6]5 。 如治疗一男性重 症肌无力患者, 辨证为命门火衰, 脾阳不振, 胃气不 实, 阳明湿邪阻滞经脉, 肌肉失其温煦而无力。取 穴以阳明经循经为主, 分3组, 针与灸并用, 针治15次 而愈。

又如临床小儿痿证发病者颇多。 陈老借鉴古人 “治痿独取阳明” 观点, 治疗中注重选用阳明经经 穴, 并结合循经穴位与它经之腧穴, 健患侧同取 [6]42 。 本病陈老从西医角度上认为是脊髓前角灰白质运动 神经元细胞受到破坏, 所以, 导致瘫痪面积较大, 如 果只在患肢上取少数穴位, 则只能达到轻微刺激, 很难使受损的神经得到恢复。 因此, 治疗此类疾病 他习惯在同一条经络或患肢上取多数穴位, 同时也 在健侧选取穴位刺激, 使其双管齐下 , 经络相互贯通 联接, 达到舒经活络、 气血通畅之功。 临床报道 [12] 其 采用循经取穴法治疗小儿麻痹症216例, 治疗结果显 示, 痊愈患者占37.50%, 显著进步者16.07%, 进步者 41.07%, 无效者5.36%。 总有效率达94.64%。

辨证论治,审因取穴

其师承淡安先生注重中医基本理论, 以理法方 穴为治疗手段。 承师在针灸临床医疗过程中强调 “取 穴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最佳穴位, 采用少而精的 原则; 而施治则又要有的放矢, 才能恰到好处” [13] 。 陈老秉承先师强调辨证取穴是临床针灸治病的基 础, 取穴前应进行辨证论治, 把握病机。 陈老善于治疗临床上出现在大暑天却见裹衣 束足, 恶寒畏冷的恶寒症患者。 陈老辨证此为阳虚 外寒无火之象, 治疗以温经回阳, 独灸大椎一穴。 其认为大椎为督脉之穴, 诸阳之会, 而督脉为诸阳 之海。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阳者, 卫外而为 固也” [9] 。 艾火之温可散寒, 艾柱之力可以补阳。 故 灸大椎穴可以起到温经通阳、 振奋阳气、 卫表固密 之功。

陈老在妇科方面也是辨证独到, 用穴精准。 如治 疗崩漏, 常规多采取固涩止血之药品及平肝止血之 穴, 或灸隐白止崩漏, 陈老则取足三里进行直接灸 治, 每次左右各灸3壮, 连灸数月 [6]41 。 如治疗一女性 患者, 43岁, 近数年来月经先后不定期, 经量甚多如 崩如漏。 每逢月经来潮前6、 7d伴有寒热往来, 呕吐 纳呆, 甚则头晕汗出, 面色苍白。 陈老辨证其为脾气 虚弱, 统摄无权, 冲任不固而致崩漏。 治疗取足三里 一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经合穴, 乃多气多血之穴, 通 过灸之可起到补中益气, 气固则血循经也。 他推崇先 贤 “补血应先补气, 补气应先补火” 之说。 通过对足 三里连续施灸, 最终达到使已去之血可以速生, 而将 脱之血可以固摄的目的 [6]40 。 又如治一滑胎患者, 陈老 认为其属冲任损伤, 肾气不固。 选子宫、 府舍二穴直 接灸, 共奏益气养血、 调冲任、 暖子宫之效。

调理慢病,轮流取穴

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承淡安先生多采用轮流 组穴针治, 以防止穴位疲劳 [14] 。 在承师的基础上, 陈 老临床上也多采用多组穴位轮流刺激以避免穴位疲 劳, 且在针治过程中, 十分注重审视病情变化, 进行 辨证加减, 强调随证加减。

陈老在临床上治疗消渴病, 采用分组配穴轮流 治疗以克服针灸物理刺激的疲劳。 如对于中消, 陈 老认为多由于脾胃蕴热, 津亏土燥, 消谷耗精而成。 《灵枢 ·经脉篇》 曰: “胃足阳明之脉, 气盛则身以前 皆热。 其有余于胃, 则消谷善饥, 溺色黄” [9]154 。 治疗 上以清泻脾胃之火, 调诸阳之气为主, 佐以养阴滋肾, 补水制火。 临床取穴分两组, 第一组: 百会、 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本组共针治3次; 第二组: 肝俞、 脾 俞、 胃俞、 小肠俞、 肺俞、 肾俞、 足三里, 本组亦针治 3次, 3组穴位进行轮治中消 [15] 。

此外, 五十余年间陈老针治聋哑患者数以百计。 陈老认为聋哑病有新久, 证有虚实。 新病多实, 多 因经气闭滞; 久病多虚, 多由于脏气不足。 陈老采用 轮流组穴治疗慢性聋哑, 根据其病变部位的循行 经脉采取远、 近取穴相结合的方法, 以疏通耳部以 及舌本有关经脉的经气为主, 辅以选用远道腧穴配 伍以加强其气而通其脉。 常用两组配穴处方。 第一 组: 针: 翳风、 听会、 哑门、 上廉泉、 天突、 合谷; 灸: 百会、 肾俞、 关元; 第二组: 针: 听宫、 癡脉、 天突、 廉泉、 璇玑、 外关; 灸: 气海、 中脘、 膻中。 以上两组 穴位进行轮流针治, 达到疏通经络, 调畅气血, 促进 听觉和发音器官机能的恢复; 同时配合灸法升阳举 陷, 补中益气, 使正气充旺, 促进听觉和发音能力的 提高 [6]94 。

小结

陈老行医近六十载, 载誉杏林。 临床上陈老常用 穴位多为特定穴, 急性病多取穴精少而有效, 慢性病 则注重结合灸法以培补正气, 扶正祛邪。 可谓辨证精 准, 选穴得当, 用穴匠心独具。 作为澄江针灸学派嫡 传弟子之一, 他不仅继承承师的宝贵经验, 也不断为 推进澄江针灸学派在闽南地区和东南亚海外的发展 做出重要贡献, 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16] 。

参 考 文 献

[1] 孟宪军,孙孝忠.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针灸学术特色. 中国针灸,2012,32(7):653-656

[2] 朱安宁,张建斌,孙孝忠,等.艺高德馨用神针永垂世范海内 外——记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中国针灸,2012,32(11): 1049-1053

[3] 施能云.施能云针灸医疗经验选集.香港:香港英桥出版社, 1995:144

[4] 陈耀南.陈应龙针术精诠.中国针灸,1995,15(5):33-34

[5] 徐福松.精简针灸取穴之我见.中医杂志,1963,8(1):18-21

[6] 陈耀楠,陈耀中,施能云.陈应龙针灸医案医话.香港:鹭达文化 出版社,2004

上一篇:气功起于何时 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下一篇:《内经》中多种外治法 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