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气功起于何时 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一、气功起于何时 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如何?
 
        中医的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医疗和养生实践,古代应用针灸和推拿等外治法比较多,另外有后来称作“气功”的,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自我保健方法,或称“内养法”,古代都属于养生之道。这与奇经八脉的关系特别大。这里先得排解一些疑问。
 
        其一,有人提出气功出自后世说。以前有些人认为气功疗法出现在后期,特别是“内丹”说是金元时期才有,这是个误解。因为内丹的概念是相对于外丹来的,外丹即炼丹,秦汉时期的帝王相信炼丹,吃丹药,结果出了毛病。由于失败的经验,启发人们不能靠外丹,应当靠人身内部的内丹,气功的方法就是内丹的方法。早期所称的“导引、行气”就包括气功。
 
 
        战国时有件刻有“行气文字的玉器,可能是练气功者所佩带,上刻文字说:“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些文字是根据郭沫若的考释,开头的“行气”二字就是全文的关键词。气功、内气的“气”字,注意写成“气”内从“火”而不是一般的从“米”,表明这是专指体内的热气;后来道家将此字改写成“炁”,只是将上半的“气”改写成“旡”(这是“欠”字的反文。欠,指呵欠;,读如既,原指饮食之后嗳气),字下半的“火”改写成四点(灬),这两种写法,意义是一致的。铭文正是说“行气”的上下行情况。这铭文因称《行气玉佩铭》。有此铭文,说明了气功方法的应用并不是后代才有,而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当然这还有很多其他文献可作佐证。从奇经八脉文献本身就足以证明,其与内功养生方法的实行有很大关系。
 
        其二,有人提出气功来自国外说。民国时期有人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西来从哪里来?从西边来,指的是印度。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下子文化那么发达,是出于外来的传入,而不是内发的。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对自己民族的创造性的质疑,实在是有失偏颇的。战国为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完全是中国自身长期发展的结果。气功也好,医学理论也好,主要都出自内因、内源,并不是外来的。只要我们于医学经典之外,多查考一下战国、秦、汉时期的诸子书就能明白了。奇经八脉与养生之道的关系,就是与养生、气功的关系。气功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后来的,而是中国古代原有的导引、行气法的发展。
 
李时珍著
 
        “奇经八脉与养生之道”这个主题,我在台湾也讲过。讲奇经八脉,一般都会举出李时珍的牌子。李时珍除编写《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之外,还有一本书《奇经八脉考》,与《濒湖脉学》合刻。后来讲奇经八脉的人就以这个作为权威性著作,实际上李时珍此书带有汇集性质,将不同材料都收到一起,考证分析做得还不够。我们的研究要追本求源,不能以《奇经八脉考》为准,要超过他那个程度。那怎么考呢?奇经八脉主要以《内经》《难经》的最初文献为据,还必须结合《明堂孔穴》有关经穴的记载,讲经脉要联系穴位,就经络讲经络、就穴位讲穴位,那是片面的、割裂的做法,只有将经络与穴位结合起来才能全面了解古人的本意。十四经各有本经直属穴,奇经八脉主要是通过十四经的交会穴。奇经八脉的部位,就是根据交会穴,离开了交会穴,就说不清经脉的具体部位,所以我的工作首先是把《内》《难》原文结合《明堂孔穴》记载的有关交会穴,综合起来搞清楚奇经八脉的部位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说清它的循行、分布和作用特点,作用特点就体现在导引、行气中的生理功能,这就是我们所要探究的道理,也就是养生之道。
 
二、为什么叫“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这一名称,实际上是《内经》之后的《难经》中才提出来的。《内经》本身,《灵》《素》中还没有“奇经八脉”这总的名称,只有分散的如督脉、任脉、冲脉等这些单独名称。最早提出“奇经八脉”这总的名称的是《难经》,《难经》原先不算经典,这是就医经提出八十一个疑难问题,书名因称《八十一难》,书中二十七、二十八两难专门讲奇经八脉。一开头提出这样的问题:“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意思是说脉当中有叫奇经八脉的,它跟十二经脉的关系是“不受十二经脉的拘限”,“不拘于”,不受限制于,指超出十二经脉的作用。中间的关系、层次是这样的:脉,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十二经脉是主要的,《内经》中最先加以论述,即最先被认识;之外还有奇经八脉,出现在十二经脉之后,即后来才认识的。“奇经八脉”这一名称的构成就很特别,照字面次序解释:奇特的经有八条脉,这话不通。照理讲,应该是:八条奇特的经脉,字面应该作“八奇经脉”,但汉语的构词,一般都是两个字音作节段,进行组合,“八奇经脉”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故把“经脉”二字拆开,叫奇经八脉。英语翻译时,我们也讨论过,就乎寻常。
        
      
         十二经脉,被看成是“正经”“常经”,这个就称作“奇经”。它不受常经的限制,而是在十二经脉之外,起到超常的作用。十二经脉是常经,十五络脉可说是常络,其外围还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头身内部另有十二经别是经脉别支,以上这些内容,各分属于经脉或络脉,而奇经八脉既可说经脉又可说是络脉,介于经脉和络脉之间,这样的特点,能说不奇吗?《难经》讲奇经八脉的性质就是从“络脉”来讲,这个络是大络,是“内络”。怎么比拟呢?十二经脉是主流、干流,好像江河,“经水”。奇经八脉是湖泊,湖泊调节水位的盛衰。还有小的作沟渠,下水道,没有这个,下大雨就要泛滥成灾了。水流最大的是海,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和冲脉就是比拟作“海”,众脉所汇,有如百川归海。奇经八脉既称作“经”又说成“络”。“络”是什么意思呢,叶天士有过高见:“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久病入的什么络呢?这不是指一般位在浅部的十五络而是指内部、深部之络,主要是以奇经八脉为络。
 
三、李时珍为什么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为什么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这话是有道理的,“内景”指身体内的景象,古人是通过“收视返听”闭目静坐的方法而领悟出来的。魏晋时期有本讲内丹的书,名《黄庭内景经》。“黄庭”原意是指黄土地面的中庭,南方人就称“明堂”。正规的三进堂屋,门前的场地称门庭,中堂之前称中庭,后堂之前称后庭。用来比拟人体,黄庭主要是中庭,指中焦、脾胃部。      
   
        通过内观之后,感觉体内有“气”的活动、运行。此前,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一书同是内丹经典。汉魏时期盛行的“返观内视”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平时人们眼睛是向外看的,养生则要求收心静养,内观、内视、内照,实际上都是要求静下心来,闭目领会体内的感觉。对生理现象的体会,意念先得集中,最主要的意守部位是丹田,穴位的话名石门,在脐下二寸,《甲乙经》明确记载石门名丹田。气功意守不是那么确定,高一点脐下一寸半的气海,或一寸的阴交;低一点脐下三寸的关元都可以。丹田这个部位概念一般中国人都知道,如唱歌时,会说气是从丹田里发出的。打太极拳时也是要求气沉丹田。这是一个在腹部的丹田。
 
        另外一个点在头上,或称“上丹田”。上面当眼睛闭合内视时出现什么情况?眼睛是向内侧向上方轻微靠拢,有些沉紧的感觉,这就起到意守的作用。两眼之间的鼻根部,一般称“山根”,古代称“中”。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旁,上交于中;又与起于目内眦的足太阳经脉会合,可见頞中位置很重要。上方两眉之间的印堂,《抱朴子》称此处为“明堂”和上丹田,表明印堂和山根间是督脉上的一个重点部位——上丹田,是内丹的发动点,七孔八窍中的一窍。七孔没有问题,眼、耳、鼻、口,共有七孔;还有一个是内通于脑的窍,八窍,这是很主要的一个窍,有称此为祖窍。静坐法中有一句话:“眼观鼻”,眼睛看鼻端,“鼻观心”,这是内守意念,其下方正对心口和丹田。上面鼻根部是入门的窍,发动内丹的点主要是下面的丹田。有些人说:上丹田主“性”,下丹田主“命”。命是命门的命,下部是命窍;性是天性的性,上部是性窍。
 
 
        这两个意守点,上部的属督脉,下部的属任脉。以下丹田为主,这就是《难经》所说“脐下,肾间动气”的所在。后世气功书还将丹田比做《老子》所说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似指意守丹田的一种气功状态。“玄牝”既可指下丹田,又可分指上“玄”下“牝”,一阳一阴,分别为天地之根。这种借《老子》的话来讲气功,说起来不无道理。
 
四、《庄子》说的“缘督以为经”,指的是督脉吗?
        书本上,督脉这个“督”字,最早用到的,要数《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句话:“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有的注解,将这“督”说成是督脉,好像是指:依照督脉作为径路,可以保养身体……但仔细一看前后文,所说并不是这回事。前头的句子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原意是指做人处世不要出头冒尖,做好事的不要接近被表彰和出名的程度;做坏事的不要接近被处罚和受刑的程度。这样平常庸俗的中间人物,其守则就是“缘督以为经”——郭象来个逐字注释就是“顺中以为常”的人,这种凡事守中道的人,在社会上往往能达到“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能保全性命,事亲养老,终尽天年。这种私心自用的处世哲学实在是应当受批判的,庄子原话是从反面揭露这种世象,并不是讲督脉的养生之道,但有一点却很有启示意义,那就是“督”的字义为正中。督脉就是因其行于中央以督率两旁而命名,后人借用“缘督以为经”这句话来理解督脉是很自然的事,只是不要把它当作庄子的原意就是了。
 
五、督脉的走向是主升还是主降的?
        督脉的循行部位,一般都知道是在后背正中线,但引证经典文献《内经》《难经》的原文却多数没有讲正中单行线,而是讲的旁开双行线,唯一讲到督脉行于头背部正中的文字仅见于《灵枢·营气》。
  
        营气运行所说“下项,循脊,入骶”营气从肺经传至肝经之后,又从肝上注于肺,沿喉咙上入颃颡,上额,到巅顶,再下项,循脊,入骶——此后特别点明一句:“是督脉也。”表明其运行方向是下行的,即主降的。
 
  专论督脉的一篇《素问·骨空论》指出,“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意指起始于骨盆中央,后来称此处为“丹田”,《骨空论》既论述督脉的起源及分布于前后两阴之间,于臀腿部又与足少阴、足太阳经会合;上部头背则与足太阳经会合;从少腹直上的则与任脉会合,唯独没讲到背部正中的直行线。一般引用经文都以《难经·二十八难》所述为据。这里说的是上行,即主升的,这种逆行的走向,当是来源于气功。气功静坐经过长时意守丹田之后,于小腹部会产生热感,逐步把热气引向下方,通过尾骶部的长强穴所在(尾闾关),腰脊部的命门穴所在(夹脊的倒叙法,表示气功的逆行。
 
 
  上页所附图是我根据《灵枢·营气》的记载绘制的,从肺到肝,表示十二经脉中的运行,到肝后又上肺经过“颃颡”,颃就是引吭高歌的“吭”,颡是吊嗓子的“嗓”,发音器官。颃统称颈脖子,内部为咽喉,上部到“蓄门”,指鼻后孔部,再上到头顶,跟着督脉往后走,经过项中(玉枕关)、脊背(夹脊关),骶骨(尾闾关),往下走向前,正常营气运行,督脉是由上往下,任脉是由下往上。气功的运行则是反过来,有句话,“顺则生人(生男育女),逆则成仙”,意指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转化过程可以达到延年益寿。营气运行说的是平常情况,修道练功的人就是反其道而行。八仙中的张果老倒骑驴背,人面朝后坐,意思是表示不同于常态。“小周天”这种逆督脉而上的功法有好多名称,都是强调上升、倒转作用的,如后世针灸书将长强穴记上许多异名,“河车路”“朝天巅(岭)”“上天梯”等,都是来自气功。辘轳,紫河车,原意是引水向上的水车,一节一节的辘轳,比拟脊椎运气的提升、灌溉,因称河车倒转,而“北方河车”一语则首见于《周易参同契》,可见渊源有自。
 
六、督脉作为“督领经脉之海”,表现在哪些方面?
  督脉旁边是足太阳经,足太阳跟督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十二经之中,以太阳的阳气最大,称为巨阳。太阳与督脉很接近,各阳经归入于督脉,这是阳脉之海。督脉在头上部,从睛明向上,和足太阳一起走,下向背到达肾,与足少阴会合。足太阳经上属于脑,属脑的经脉很重要,地位很高。督脉与足太阳同属脑,即上部联系脑,下部联系肾,前边则由任脉联系心。任督脉的相通就是与气功活动有关系。督脉任脉的相通关系,将前后上下心、脑、肾的作用都调动起来。气功打坐时,下肢部会有气动的感觉,从足少阴肾经到肾;上面项背部则由足太阳经下到肾,肾部成为上下会合的重点。所以督脉与各经脉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足太阳与各阳脉相通,成为阳脉之海;其次是通过任脉、足少阴与各阴经相通,故成为督领全身经脉之海。《素问·骨空论》所论督脉,是广范围的,是广义的督脉。脊背正中和头脑是督脉的本部,两边是与足太阳、足少阴的联系,前面是与任脉的联系,总的讲都属于督脉。这种情况只能从导引行气去理解,表明其间可分可合,合之是一气贯通,分之则成前阴后阳,各有所主。
 
 
  任督二脉的上下分界,上部以口唇分,下部以肛门分。气功打坐时要求闭口收肛。《周易参同契》说:“内照形躯,闭塞其兑。”“兑”意指口,上唇尖端一穴名叫“兑端”。再看上齿龈正中龈交穴的位置关系,正对人中,外面是人中,上唇里面相对的牙龈上方是龈交,气功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体位要求叫“搭鹊桥”,意指舌尖抵着上颚对龈交处,这样任督就接通了。通过“搭桥”这一措施之后,舌下津液滋生,更显见“搭桥过渡”这一说法的妙处。龈交作为任督二脉交会穴,不懂气功的人就会莫名其妙。通过气功意守之后,收视返听,眼、耳、鼻、舌、心、意都要归向体内。佛家的寺庙里总要营造一个一心归向佛的清静环境,进门先有四大金刚坐镇两边,这就是代表眼、耳、鼻、舌的四大天王都守卫着如来佛;道教的道观,守门则有两大金刚,叫哼哈二将,一个哼一个哈,代表着呼和吸。道家练气功就是讲究呼吸,深呼吸,潜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庄子》说的:“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踵就是脚跟。深呼吸,深沉到达脚跟,这应当是指意气到达脚跟。到脚跟的话,也就与阴阳的循行部位有关系了。

上一篇:艾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临床取穴特色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