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草药>正文

中医良药 蝎毒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虫

“五毒俱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多指抽烟、喝酒、嫖妓、赌博、吸毒五种不良嗜好,比喻什么坏事都干,无恶不作。“五毒”原指蝎、毒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民间端午吃五毒饼所避的“五毒”便是此五毒。此五毒寻常百姓避之不及,但在中医手中却是不可多得的良药。
 
蝎含多种蝎毒素,可致呼吸麻痹。喜生活于阴暗潮湿处,昼伏夜出,怕冰冻,冬季伏于土中,长期不食,直至惊蛰后才出来活动。中药名为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全蝎味辛性平,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效。全蝎入肝,为“治风要药”,《医林纂药·药性》也言其“主治诸风”。《开宝本草》亦载其“疗诸风瘾疹”。全蝎有毒,能以毒攻毒,既可外用,也可内服。《经验良方》将全蝎配伍蜈蚣研末酒下,治毒蛇咬伤。临床还有用本品缓解癌肿晚期剧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全蝎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肿瘤等作用。
 
毒蛇《中国药典》收录的毒蛇只有金钱白花蛇和蕲蛇,皆有祛风、通络、止痉之效。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干燥体,又名小白花蛇(《中药材手册》),其所含的银环蛇毒为剧烈的神经毒,被咬后不痛、不痒、不红肿,数小时后病发时即神志不清、全身瘫痪、呼吸困难,最后呼吸麻痹致死。蕲蛇,为蝰科动物五步蛇的干燥体,具“翘鼻头”“方胜纹”,药食两用。蕲蛇,首载于《雷公炮炙论》,原名白花蛇,因古产于蕲州,所以得名蕲蛇,有剧毒,被咬后毒发迅速,所以又名五步蛇。《本草纲目》载言:“白花蛇,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廯恶疮要药。”
 
蜈蚣以其多足,故又称百脚、百足虫、千足虫。蜈蚣为夜行性动物,白天潜居于杂草丛中或乱石堆下,夜晚活动觅食。《本草纲目》载言:“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歧尾。”中药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蜈蚣性味辛温,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效。蜈蚣祛风止痉功效与全蝎相似,且止痉之功尤胜,一切风动抽搐之证均可应用,如急、慢惊风,中风癫痫,破伤风等引起的痉挛抽搐等。《衷中参西录》言其“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蜈蚣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者及孕妇禁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蜈蚣有抗惊厥、抑菌、抗肿瘤、促免疫功能等作用。
 
壁虎因其常在屋壁,故又名守宫、壁宫,四川乡下也叫“爬壁虎”(《四川中药志》)。常夜间出入于天花板及墙壁上,捕食蚊、蝇等昆虫。《本草纲目》便有记载“守宫处处人家墙壁有之,状如蛇医,而灰黑色,扁首长颈,细鳞四足,长者六七寸,亦不闻噬人”,所言正是现在的壁虎。中药壁虎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或其他几种壁虎的全体。其性味咸寒,有小毒。有祛风定惊、解毒散结之效。《本草求原》还言其能“滋阴降痰”。民间有将壁虎泡酒用,有医方载能治噎膈。因为壁虎有断尾再生能力,其去腐生肌之效也多深入人心,如《医方摘要》用壁虎粉油调外敷治痈疮肿痛。值得注意的是,阴虚血少、津伤便秘者慎服。
 
蟾蜍喜陷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其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陷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蟾蜍非是虾蟆,《本草纲目拾遗》便有记载“虾蟆、蟾蜍,二物各别”,蟾蜍背上多有痱磊,行动极迟缓,不能跳跃,亦不能解鸣。因形与蛤蟆相似,故俗名“癞蛤蟆”,乡间又多叫“癞格宝”。中药蟾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蟾蜍入药首载于《名医别录》,谓“蟾蜍生江湖池泽。五月五日取,阴干”。其性味辛凉,有毒,有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的功效。《本草再新》载:“治小儿脾胃不和,肝旺火甚,动风惊厥。”蟾蜍为治痈疽诸疮的要药,如《圣惠方》蟾矾散,与胆矾研末涂患处,治口舌生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蟾蜍有升压、局麻、抗肿瘤的作用。(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上一篇:古今存异汉防己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