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酒”就是其中之一。
《周礼·天官·酒正》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三酒都是用米和酒曲酿造而成。其中事酒就是醪糟酒,也叫浊酒,随酿随吃,是给办事的人喝的,比如古代祭祀时吹喇叭、抬轿子的人;昔酒是冬酿春成,也叫久白酒,用于招待宾客;清酒是冬酿夏成,比前两种酒更加清纯,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也可以用来饮用或者煮药。这些酒一般度数不高,约10度左右。临床治疗中常用的酒都为低度白酒,而现在的酒多为高度白酒,因此应根据患者对酒的喜恶和病情的需要斟酌用量。
酒在《黄帝内经》中有较为丰富的运用。《素问·汤液醪醴论》载:“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其中的“醪醴”,指的就是现在的“醪糟酒”,在这里是用来养生和治病的。《素问·缪刺论》记载“左发角酒”谓:“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这是《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取病者左边鬓角一寸见方的头发,烧制为末,用美酒冲服,用以调治“尸厥”之证。《素问·腹中论》记载“鸡矢醴”谓:“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关于鸡矢醴的做法,大致就是取干鸡屎一升,用锅炒黄,再用三碗好酒乘热淬下,烧开煮作一碗,滤渣后饮用。这里面也用到“酒”作为媒介。《灵枢·经筋》记载“马膏”谓:“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这里的“马膏”,指的就是马油,对于一些筋脉挛急痹证,外用马膏,内饮美酒,以补虚祛寒、壮阳除阴、通络和肌表、调和气血。《灵枢·寿夭刚柔》寒痹熨法:“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湻(同“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㕮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方法就是取花椒、干姜、桂心放到美酒里浸泡,再把棉絮和白布放到药酒里,寒痹病者用桑炭火烤热,趁热熨烫针灸后的部位,以驱散风寒湿痹。上述五个方法都出自《黄帝内经》,也都和“酒”有关,足以说明酒不仅是一种文化产物,同时也是一味很不错的中药。
《金匮要略》一书涉及酒的方剂共25首(包括附方),占该书总方的10%左右,其中用酒炮制药物的有3首,用酒送服药物的有14首,用酒与药物同煎的有8首,涉及的疾病有痉病、疟疾、血痹、虚劳、五劳、心悸、胸痹、心痛、腹痛、产后腹痛、带下腹痛、怀妊腹痛、筋骨损伤等数十种,其病机有寒、瘀、痛、虚等,其剂型包括汤、丸、散剂,也有酒与药的合成剂和以酒制药的方剂。其用法在不同的方中随配伍不同,主要体现了汗、下、温、消、和、补等法。其作用可归纳为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行血滞、行药势、温心阳、温脾阳、温肾阳、振奋精神、养生保健等,给后世用酒治病及含酒剂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在历代医家和本草家眼里,酒是一味能疏通气血、舒筋活血、驱散外邪的中药。我们现在用的“米醋”,古人也将其归纳在酒的范畴,最早的名字就叫“苦酒”,其性味酸涩而能收敛,在《伤寒论》里即有“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的记载。现代科学发现,用米醋熏蒸房间,有一定的消毒作用,能杀灭一些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这也是酒的功用之一。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其在体内的代谢比较复杂,需要先降解成乙醛,然后水解成乙酸,之后才能排出体外。但传统酿制的酒,一般酒精度数都不是很高。如果只是少量饮用,酒确实能振奋人的精神,调和畅达气血,但如果大量、过量饮酒,则过犹不及。
酒还是中药炮制的一种重要辅料,很多中草药的炮制都会用到酒,又以“黄酒”为最佳。中药酒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甚至改变中药本身的功用。如:当归酒炒后增强活血之力,黄连酒炒更善于调治目赤,黄芩酒炒专泻肺火,酒制大黄善清上焦积热。
总之,酒为“百药之长”,大致说来,酒在外科治疗中有消毒、祛腐、止痒、散热、止痛、止血、舒筋活血的功效,配以适当的药物,疗效自然更加显著。内科则利用酒力发散至全身,使药物迅速发挥作用,所以酒不仅用来炮制百药,有些膏、丹、丸、散等成药,还需用酒送服。有些药物的焙、炙、炒、浸的制作过程,都要用酒。(庹小刚 重庆市南川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