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高仲山治杂病验案三则

高仲山(1910—1986),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近代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首。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家学渊源,独树一帜,开创龙江医派之先河。笔者有幸侍诊于高老左右,聆听教诲,耳濡目染,获益良多。兹摘其治验三则,以飨同道。
 
瘟黄
 
柴某某,男,35岁,1960年3月22日初诊。患者曾于1960年3月17日午夜,因意识不清7~8小时而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经检查,西医诊为急性传染性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患者曾自述5日前突感全身不适,发热恶寒,至午夜汗出热退,每日均吐黄色苦汁2~3次,不思饮食,尤厌油腻,大便6日未解,小便短赤。刻诊:不省人事,知觉全无,目赤睛定,瞳孔缩小,舌短口噤,遍身黄染如金,身热不扬,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时时呕呛,呕出暗红色汁液。已十多日未大便,小便每日1次,色如啤酒。脉数而实。
 
中医诊断:瘟黄(热入心包,肝风内动)。
 
治法:急宜清心开窍与釜底抽薪同进。
 
处方: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2丸、牛黄1g、大黄25g),用大黄煎汁送服安宫牛黄丸及牛黄,日间每4小时服用1次,夜间停服。待能解大便2~3次,则停用此方。
 
因患者口噤难开,故采用鼻饲,鼻饲失败,又改由肛门注入给药。当夜平静,无躁动谵语,无呕呛,仍昏迷。次日午夜突然抽搐,经用葡萄糖酸钙仍不能控制,继续以前方保留灌肠。
 
3月25日二诊:患者意识渐转清晰,但时有幻视、谵语等症,肢体抽搐,脉象滑实。此时神志虽清,郁热仍盛,肝阴耗损,肝风内动,故抽搐、幻视。虽经灌肠导便,因胃肠津液未复,仍有燥粪结滞。拟急下存阴,予以清心疏肝解毒之品。处方:水牛角丝50g(先煎),生地黄20g,白芍10g,丹皮10g,黄连8g,黄芩10g,栀子10g,黄柏10g,生石膏30g,知母10g,茵陈15g,柴胡10g,甘草10g。2剂,水煎服。兼服牛黄承气汤,服法同前。
 
3月27日三诊:患者虽见清醒,但狂躁加剧,骂詈抓胸,舌起芒刺,苔黄腻,脉滑实,仍无大便。急投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之大承气汤:大黄30g,厚朴10g,枳实15g,玄明粉15g。2剂,水煎服。嘱服后若大便泻下2次即停服。兼服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3丸、牛黄lg、大黄25g),每日6次。
 
3月29日四诊:患者于前晚大便1次,干燥臭秽。意识清楚,精神萎靡,极度倦怠。黄疸日益加深。近2日抽搐较频繁,每1~2小时发作1次,发作时口角歪斜,目珠上吊。因郁热已久,引动肝风,拟用3月25日处方增加羚羊角2.5g,以清热息风,8剂。
 
4月6日五诊:患者精神好转,但脉散,全身发斑,紫红如云片,皮肤金黄,时有狂躁不安。此系正邪交争关键时刻,如果脉能逐渐恢复,斑能顺利透发,则病势可趋好转;若正气不能胜邪,脉不能复,斑不得透,则危险难救。嘱于前方加重剂量,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维护心包。处方:牛黄承气汤2剂(安宫牛黄丸4丸、牛黄1g、大黄25g),每间隔1次加服牛黄1g,每日6次。
 
4月8日六诊:服药后逐渐好转,已无狂躁谵语之象,能自进饮食,自知便溺。红斑布满全身,脉转弦数。再予前方2剂。
 
4月11日七诊:红斑与黄疸均稍减退,患者自觉胸中满闷,心烦不宁。此乃温邪未尽,邪热伤阴之故。拟滋阴清热、化斑解毒法。处方:水牛角丝100g(先煎),生地黄20g,白芍15g,丹皮15g,玄参15g,麦冬15g,石膏50g,知母2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茵陈15g,柴胡l0g,粳米10g,甘草10g。1剂,水煎服,每日2次。兼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4次。
 
4月12日八诊:病情好转,言谈清楚,能翻身活动,三餐均可自进饮食。昨夜颈项胸背满起白㾦,胸闷随之减轻,心中稍感清爽,仍服用前方5剂。
 
4月17日九诊:白㾦消退,遍身瘙痒,肝大肋下一横指、剑突下四横指处质硬有压痛,脾不大,无腹水。处方:生地黄50g,玄参18g,麦冬15g,黄连5g,栀子10g,黄芩l0g,石膏50g,知母l0g,粳米10g,甘草10g。70剂,水煎服。兼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4次。
 
6月27日十诊:前方药减半量服用。
 
7月6日十一诊:黄疸全退,一切症状均消失,肝脏未触及,停服中药观察。
 
8月18日十二诊: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总蛋白6.57g/100mL,白蛋白3.65g/100mL,球蛋白2.82g/100mL,高田氏反应阴性,麝香草酚浊度试验3单位,黄疸指数3单位,凡登白试验直接反应与间接反应均阴性,胆红素无异常。患者在悉心调治下历经105天,终脱离险境,康复痊愈,于1960年8月23日出院。
 
按本病西医诊断为亚急性重症肝炎,病情凶险,预后不良。高仲山精思明辨,根据患者遍身黄染如金、不省人事、身热不扬等症,诊其为瘟黄。本病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猝然发黄,全身、齿垢、白睛黄色深。严重者变证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本病是由于感受湿热时毒,毒盛化火,深入营血所致。外感湿热时毒,初起卫分被郁,失于辛散,传里化热,阳明热结,不能清降,邪热深入营血,内陷心包,上蒙清窍,下犯厥阴,热盛动风。高仲山常引用薛生白“中气实则病在阳明”的观点,认为湿热病的病变中心在中焦脾胃。本案始终以阳明为变化之枢纽,正所谓“阳明为湿热之薮”,此乃本案辨证关键。《湿热病篇》曰:“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薛生白自注云“此条乃痉厥中之最重者”,并提出“独清阳明之热、救阳明之液为急务者”的治疗原则。本案既有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又有犀角地黄汤、增液汤凉血育阴,时刻顾护阴液,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
 
热痹
 
高某,女,27岁,1980年5月24日初诊。自述患“风湿热”4个月余,肢体关节游走疼痛反复发作。曾于关节周围出现结节,局部红肿、疼痛,现已消退。曾入住西医医院治疗月余,虽病势稍减,但因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抗风湿治疗而致面似满月,遂寻求中医治疗。刻诊:患者神疲不振,步履艰难,由家属搀扶入诊室。周身关节疼痛,尤以下肢为甚,两膝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痛不可近,并伴有低热(37.5℃)、口渴、心胸烦闷等,舌红,脉滑数,化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抗“O”值700单位,血沉35mm/h。
 
中医诊断:热痹(内有蕴热,复感外邪,邪郁化热,流注经络关节)。
 
治法:清热通络,疏风散湿。
 
处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麻黄10g,杏仁10g,薏苡仁40g,甘草10g,羌活10g,当归10g,葛根l0g,川芎10g。3剂,水煎服。
 
5月27日二诊: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下肢活动便利,唯两膝关节仍肿胀。上方加黄柏10g、苍术l0g。3剂,水煎服。
 
5月30日三诊:膝关节肿胀已消,疼痛明显减轻,今晨可行百余米而下肢并无不适。因其热退肿消,遂治以疏风散湿。处方:麻黄l0g,杏仁10g,薏苡仁10g,甘草l0g,羌活10g,独话10g,川芎10g,蔓荆子l0g,藁本10g,防风l0g。3剂,水煎服。
 
6月8日四诊:患者已能独自来院就诊,行走无异常,关节肿痛全消。抗“O”、血沉均正常。
 
按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痹证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临床上有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及热痹之分。高仲山治疗热痹常用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法,方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羌活、葛根、川芎、当归轻宣风热,和血除痹;或再增二妙散利湿清热;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巧为变化,投之辄效。
 
奇恒痢
 
王某,男,13岁,1975年2月1日初诊。患者5个月前曾患湿热痢,初经某医院治疗数日无效,仍下痢脓血,时发时止,伴腹痛。遂转院,经治疗数日亦无效,又因疑为肿瘤而转入外科,开腹探查发现并无肿物,遂封闭切口而请高仲山会诊。刻诊:患儿消瘦,昏睡,口唇干裂,口内糜烂,口角有血痂,舌质鲜红,无苔,脉滑数。家属代述:患儿自觉咽喉疼痛,腹痛里急后重,约半小时大便脓血1次,甚者日夜便血多达52次之多。每次便血量约为20mL。
 
中医诊断:奇恒痢(湿热毒邪滞留胃肠,日久不除,致肠腑败坏)。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导滞。
 
处方用当归导滞汤:当归20g,生白芍20g,炒枳壳15g,广木香15g,黄芩15g,槟榔15g,黄连15g,吴茱萸10g,肉桂10g,焦山楂15g,厚朴15g,生甘草10g,栀子10g,大腹皮30g。3剂,水煎服。
 
因患儿饮食下咽困难,可不拘时间与剂量,多次喂服。总量以每日最少服用1剂汤药为准,并嘱家属严格控制患儿饮食。服1剂汤药后,便血仅出现3次,患儿精神略转好,遂继续服药。继则患儿自诉腹痛减轻,口角有血痂脱落,口内糜烂渐愈,饮食转增。2周后电话随访得知,患儿已能下地行走。效不更方,仍继服前药,并控制饮食。2周后大便成形而痊愈。
 
按高仲山指出,奇恒痢较一般痢疾严重,虽然其下痢不重,但患者常见神昏谵语、咽干喉塞、气呛喘逆等上焦危重症状。患者患病后,从口腔至肛门整个消化道均会受到邪气侵袭,损害严重。病邪本位虽在大肠腑,但常缠绵日久不去,而波及其他脏腑。此病异常凶险,临证治疗需谨慎。
 
本案从表面看患儿一派衰竭之象,虚损之征明显。但实质上为湿热毒邪滞留肠腑,日久不除,致肠腑络脉被毒热灼伤、败坏,出现频繁下痢便血的“实证”。患者的舌象是辨证之关键。湿热壅盛者当见舌苔厚腻,而该患儿舌质红赤、无苔,类似阴虚内热之证。此为湿热毒邪极度壅盛,损伤络脉,深入血分所致。不能因未见到舌苔厚腻而否定湿邪的存在。病属“实证”,当以“通因通用”为原则,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
 
本案中所选的当归导滞汤,为高仲山在金元医家张洁古的芍药汤(白芍、黄连、当归、黄芩、大黄、肉桂、甘草、槟榔、木香)基础上加枳壳、厚朴、山楂、吴茱萸组成,其常用此方治疗痢疾及胃肠瘀滞者,每多获效。
 
本案下痢脓血,上有口炎,虽然口炎属于何种病菌所致不甚清楚,但高仲山并未究其表象,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治病求本,观其泄泻症状(下利、腹痛、里急后重、脉滑数)与口炎症状(咽痛、口角糜烂、舌红、苔光、口内有水泡),辨本病属于热毒湿滞,予以清热利湿导滞之法,大见奇效,足见高仲山医技之精湛。(李敬孝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黄帝内经》生命源自天地合气 精气是生命的源由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