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天气逐渐转凉,咳嗽就成了秋冬季节的常见病。咳嗽虽是肺系疾病,但与多个脏腑有关,尤其是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清代医家沈金鳌就在《杂病源流犀烛》里讲到“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的道理。对于长期咳嗽的病人来说,通过调补脾胃来养肺,其预防和治疗均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医认为,咳嗽无非是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在夏季时,因气候炎热,人们每易过食寒凉食物和饮料损伤脾胃,无法转化,或者长时间使用空调,寒气积累在人体内,夏季人体和自然界阳气旺盛时,不易发病。当立秋之后,自然界阳气转衰,人体阳气内藏,人们又失于防寒保暖,或涉水淋雨,或汗出当风,此时集聚在人体中的寒气和外界的寒邪内外夹攻,必然会消耗自身的阳气,致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生病。如脾失去运化的功能,造成水湿内停,酿生痰浊,上逆于肺,阻滞气道,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气紧等症状。
咳嗽的辨证,首先要辨明外感、内伤,并从咳嗽的声音、时间、痰的色、质、量、味等方面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外感咳嗽,因病在肺,而兼及于胃,应以宣肺祛邪、和胃为主。内伤咳嗽,病程一般较长,有脾胃损伤及于肺者,治疗上多从脾胃虚弱、痰湿犯肺,脾虚肝郁、木火刑金,土不生金、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寒饮犯肺等四个证型进行考虑。
长期咳嗽的病人,由于脾肺功能失常,卫外不固,抗病能力下降,易招致风寒侵袭,而加重病情,甚至反复难愈,所以应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衣着应温暖,预防感冒的发生。特别是要舒畅情志,调理饮食。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戒除烟、酒等刺激品。
中医治病,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危,所以胃气的盛衰,对于病变的预后极为重要。《内经》关于咳的论述,“关于肺,聚于胃”,既重视治肺,也重视治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