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五运六气理论服务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传载的五运六气理论,是以其天文学、历法学、气象气候学、周期循环、模式推演以及可以预测的特质,传扬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阴阳-五行之优秀基因与核心观念,服务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
 
五运六气理论(简称“运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缔造中医药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医药学的发展。笔者深究其学术内容后发现,该知识板块有其明显别于其他知识板块的六大学术特征。《内经》传载的五运六气理论,是以其天文学、历法学、气象气候学、周期循环、模式推演以及可以预测的特质,传扬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阴阳-五行之优秀基因与核心观念,服务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本文主要讨论五运六气理论的六大学术特征。
 
天文学特征
 
所谓天文学,是指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知识。《内经》缔造的运气理论,就是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背景下形成的。无论是每个太阳回归年周期中的五运或者六气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发生,都与天文学知识脱不了干系。
 
例如运气理论核心知识中的“十干化运”,就是在“五气经天化五运”的天文知识背景下完成的。《内经》认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奎娄。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乃天地之门户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这是古人在观察天象时,发现当时有五色之气横贯天空的现象,便根据这五气所指的天干方位来确定其五行的属性。见到赤色的火气横贯在牛女二宿所居的区间,正是戊癸之方位,所以说“火主戊癸”;见到黄色的土气横贯在心尾与角轸星宿之间,正是甲与己之方位,故曰“土主甲己”。余可类推。五行就是这样与天干配合,而成五运理论的。这说明了五气经天现象是五运所主理论的客观物质基础,并非机械类推而来。
 
《内经》在此处将天干地支既用于标记所计量的时间,也用于标记所划分的区位空间,依照顺时运行法则,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结合二十八宿所分布于天穹的四方,按一定次序间隔分布于360度周天之上,使天干地支也具有表达时空区位的意义。《淮南子·天文训》就将十干、十二支(也称十二辰)、二十八宿,按一定规律建构在圆形天球上,这是《内经》之前“五气经天化五运”图形最早的文字记载。
 
时间、空间、序列是支撑自然界的主要构架,而天干地支可以表达对此的计量,所以天干地支也就具备了时、空、序列构架的内涵。一旦将五运、六气用干支表达,也就纳入到时、空、序列“结构”之中。因此,运气理论中的天干地支,通过对所计量的时间、空间区位,达到勾连与时间、空间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发生的物候、致病邪气乃至发生的相关病证,从而达到对其预测的目的。
 
“五气经天化五运”是观察一年不同时段太阳运行于周天不同区位之气象变化所决定的,由于太阳“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类经图翼·奎壁角轸天地之门户说》)据此可知,上述知识是建立在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观察的基础之上的。
 
运气理论深刻地蕴涵着时间观念,而时间变化与太阳周年视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准确计算年的时间,古人通过长期观察黄昏和清晨的星象变化,间接地推算出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根据恒星在天球上的分布情况,以亮星为主,辅以别的星体,再将天球分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苍龙、朱雀、白虎、玄武)、二十八个空间区段(即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按照顺时针方向自东向南、向西、向北,再向东,将天干地支有规律地交叉分布于天球的二十八宿(区位空间)之间。在对天球空间进行天干、地支、二十八宿三位一体定位后,然后将所观察到的太阳在天球视运动一个周期(即365又1/4天)称为一年。
 
为了记录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选择了离人类生存地球最近较亮的五个行星中的木星为纪岁之星,故称其为“岁星”。并将木星绕太阳运行的一个周期(约12年)等分为十二星次名称,用每一个星次名称依次代表12年。大约在春秋战国中期,人们将十二星次天空区域与十二支纪法相结合,稍后又将天干与地支配合,使岁星纪年与干支纪年发生了联系,这在《尔雅·释天》《淮南子》《史记》中都有记载。后来人们观测木星周期为11.86年,约等于12年,每隔83年有一次误差,于是自东汉建武三十年后使用的干支纪年就与岁星运行不再发生关系。
 
可见,①运气理论的发生是古人在长期实践观察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完整系统的表述是东汉建武以后的事;②十二地支、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等,之所以将“12”作为基数,都是在木星回归周期等分为十二星次的天文背景下发生的(人体经脉确定为十二之数,是否与此有关,亦未可知);③运气理论中所涉及的五星、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内容都与木星(岁星)回归周期十二星次背景有关;④十干纪日法,或者干支纪日法是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天文学上称为“周日视运动”。由此可知,无论是天干纪法还是地支纪法,或者干支纪法,都有天文背景;⑤将天干地支既用于标记所计量的时间,也用于标记所划分的区位空间,依照顺时运行法则,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结合二十八宿所分布于天穹的四方,按一定次序间隔分布于360度周天之上,使天干地支也具有表达空间区位的意义。《淮南子·天文训》就将十干、十二支(也称十二辰)、二十八宿,按一定规律建构在圆形天球上,这是运气理论中“五气经天化五运”图形(即“十干化运”)(《素问·五运行大论》)发生的天文学背景。
 
历法学特征
 
历法是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气的方法,运气理论就应用了十二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农历(阴阳合历)三种历法知识,如果将东汉初期至今仍然使用干支纪时方法称之为“干支历法”,那么运气理论中就应用了6种历法知识,这四种历法特征均表明运气理论具有很强的时序性、过程性。
 
十月太阳历法
 
十月太阳历法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将一年十个月(天干纪月)五季分别标记木行(春季、甲乙月)、火行(夏季,丙丁月)、土行(长夏,戊己月)、金行(秋季,庚辛月)、水行(冬季,壬癸月)。显然,十月太阳历法的一年分为五行时段的方法,这是五运五步确立的天文历法背景。只要将《素问》的《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相关原文,纳入到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五季(行)的架构之中予以理解,经文的意涵则十分顺畅。显然,运气理论中的“五运理论”,就是以十月太阳历法为背景构建的。
 
十二月太阳历法
 
十二月太阳历(阳历),是以太阳回归年(365又1/4日)为背景构建的知识体系,是运气理论中“六气”精确推算的基础历法,包括各部交司时刻、24节气理论发生的历法背景。为了确保与太阳周年视运动同步,以“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素问·六节藏象论》)为基础,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内经》中但凡涉及“四时”概念的相关内容,无一不蕴含历法的知识背景,运气理论中的六气内容,完全是该历法一年十二个月等分为六时段(六步)的结果,并且从大寒节交司时刻“起步”,每步60.875天,以五行相生为序,充分体现了一年六时段(木-风,君火-热,相火-暑,土-湿,金-燥,水-寒)的气候运行变化规律。显然,运气理论中的“六气”知识,其形成建构无法脱离十二月太阳历法之背景。
 
阴阳合历(农历)
 
阴阳合历,又称“农历”“夏历”,该历法基本上能保持月份和气候的冷暖相一致,能准确地表达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的时间节点,并把节气与农耕活动加以联系,体现这一历法的实用性特征。每年六步之气标记就有阴历的因素,如“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覩(同“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之“正月朔日”就是最明显的标志;二十四节气是阴阳合历的显著特征,是古人为了标记和度量太阳在一个回归年中,不同时间运行于黄道的相应时间节点,并与气候变化、气象特征、人类的农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每年五运五步、六气六步运行时间节点的标记。可见,阴阳合历蕴含着十二月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两种历法的基本元素。
 
太阴历
 
太阴历法简称“阴历”,是在古人“月亮崇拜”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穆斯林界。该历法是以日、地、月为天文背景构建的历法体系,有年、月、日时间要素,其中“年”是虚拟的,而“月”是真实的。“月相”变化周期则是该历法确立的主要时间节点,十二个月相变化周期为一年,故一年的时间为354日或355日,显然较一个实际的太阳回归年约少11天。《内经》运气理论在讨论如何观察一年六步之气变化规律的时间起点时指出,“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此处就应用了太阳历法制式,而且“阴阳合历”中也蕴涵有太阳历法的元素。
 
干支历法
 
干支历法,是以干支纪时方法为背景的历法,为中国所特有。所谓干支历法,又称星辰历、甲子历,也属于太阳历法范畴,是用60组天干地支组合,分别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该历法是具有中国特点且非常先进、科学的天文年历。其主要特征有:①对任意一个日期而言,看到标准的干支历能马上识别出当天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大体位置;②无需闰月处理;③符合春夏秋冬的四季规律;④非常适合计算机处理。干支历法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干支历法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要素组成。从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是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建等知识,是组成干支历法的基本内容。
 
因此,“360百科”评价运气理论应用干支历法的意义时指出,干支历是古人构建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具有中国特点且非常先进、科学的天文年历法。因为干支历法中的历元的确定、干支组合,都有着深刻的天文背景,既包括了地球的公转周期、自转周期,也反映了太阳对地球辐射量变化规律,还包括了月球及太阳系其他行星对地球表面大气循环、大气中水汽循环的规律性,这些内容都是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因子。还认为,干支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反映天文因子对地球的作用特点,干支历是用数学中的代数学方法作为处理天文数据的基本计算方法,将地球作为相对静止质点来研究太阳、月球、太阳系五大行星等对地球的不同时空作用,并以此建立干支甲子的数学模型及赤道黄道坐标系的有用模型。
 
运气理论将天干地支纳入阴阳、五行构架之中,使之与时空关系密切的气候变化勾连在一起,从而通过表达不同年份、不同时节的干支,能够对相关年份、时节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这就是“天干化运”“地支化气”的思维背景。
 
运气理论,是通过天干地支、气、阴阳、五行知识,演绎60年、10年、12年、6年、1年,以及一年之中的73.05天、60.875天等7个长短不同时间周期,并将相互重叠,用以预测某年某时段气候、动植物和人类身心状态、六气病因流行谱、相关疾病流行谱、相关疾病治疗用药规律的理论。干支历法之干支纪时,为中国特有的计量时间符号和方法,而各年份气候的变化有其特定的时间阶段和周期变化,正好可以应用干支纪时方法予以推演,所以运气理论就在这一思维背景下运用天干地支演绎每一年份的“五运”和“六气”运行状态的。纵观运气理论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无法摆脱干支纪时方法的演绎推算。例如推演任何年份的岁运,主时的主运、客运;推演任何年份六步主时的主气六步、客气六步(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四间气),以及客主加临、平气、天符年、岁会年、同天符、同岁会、太一天符等,都必须凭借该历法的干支纪时方法才能完成。上述理由,就是支撑运气理论具有历法特征的依据。
 
北斗历法
 
所谓“北斗历法”,是指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为依据制定的历法。这一历法“历定阴阳(寒暑),历定四时,历定五行(即五季),历定八节,历定二十四节气”。由于北斗七星在天空运行的群星中最为耀眼,七星的位置、形态相对固定,且与太阳回归运行有固定的关系,这一关系与古代人类的社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因而依据北斗七星作为天文背景制定的北斗历法就成为中国最早的历法。当今全世界都在使用的七日星期制度,以及二十八宿、四面八方、卜筮之用四十九等知识均为这一历法的遗存。在《内经》运气理论中“五气经天化五运”,六气主时所应用的二十节气等内容,无不渗透着北斗历法的相关知识背景。
 
气象气候学特征
 
无论是五运还是六气知识研究的起点,均蕴涵着构成气象、气候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相对温度(寒、热、暑)、相对湿度(燥、湿)和空气的流动状态(风)。这就是运气理论具有气象气候学特征的依据。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各有气象、物候特征,合称为气候,是气象要素的长期平均状态。气象,是大气的活动状态和变化特征,如刮风、打雷、下雨、霜冻、云雾、下雪,涵盖相关地域的光照、气温、降水等气候学因素,其研究的内容包括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运气理论中的五运,是在十月太阳历法背景下,将一年五个时段(五步)的气象气候特征,分别归纳为风(木运,春)、暑(火运,夏)、湿(土运,长夏)、燥(金运,秋)、寒(水运,冬)五者;运气理论中的六气,是在十二月太阳历法背景下,将一年六个时段(六步)的气象气候特征,分别归纳为厥阴风木(初之气),少阴君火(热气,二之气),少阳相火(暑气,三之气),太阴湿土(四之气),阳明燥金(五之气),太阳寒水(终之气)六者。无论是风、暑、湿、燥、寒五运之气,还是风、热、暑、湿、燥、寒六气,都是构成气象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流(风)、温度(寒、热、暑)、湿度(燥、湿),这就是《内经》在运气内容中常常说得大风、炎暑、阴雨、冰、雪、霜、雹、雾、露等,都是气象气候内容的体现。
 
气象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着存在于天地空间中万物(尤其是人类)的发生与存在。因此,运气理论就是古人在对特定时空区位中气象气候变化的长期观察基础上总结出的知识体系,其中五运知识是按五行架构模型,呈现一年五步(或五年)时空区位气象气候变化规律;六气知识则是运用三阴三阳模型,呈现一年六步(或六年)时空区位气象气候变化规律。运气理论之所以要用两套模型交叉或叠加呈现同一时空区位的气象气候变化规律,就是鉴于影响气象气候变化的干扰因素十分复杂,而真实的气象气候变化往往难以准确把控。无论怎样解析运气理论中的知识,都无法离开其中蕴涵气象气候变化规律的内核。(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中医方剂学 方剂配伍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