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南是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师从国医大师韩明向,擅长运用经典名方治疗内分泌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中南临证中特别重视采用和清并行、异病同治之法论治疾病,她认为温胆汤的治法应属于医门八法中“和”法的范畴,并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治疗内分泌代谢病,获效明显。笔者有幸侍诊学习,现将其运用温胆汤的经验总结如下。
方证与病机
温胆汤中含有半夏、陈皮、生姜三味温药,枳实、竹茹两味凉药,茯苓、甘草、大枣三味平药,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李中南总结温胆汤特点:虽辛温而不热,清热而不寒,健脾而不腻,祛痰而不燥,其病证为气、痰、火交织为患,功在疏理气机使脾气健运、肝胆疏泄有常,杜绝生痰之源,辅清解诸药,以祛除久病之顽痰痼疾,“和”“清”并举,疗效明显。
调畅气机,以“和”为体。温胆汤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素体胆气不足,复因情志不遂,气机不能斡旋则生郁,郁而生痰,痰浊内扰,致胆失疏泄、决断失职,胆心同病,胆胃不和而发病,因此她强调治病先调和肝胆脾胃,疏理全身气机以解郁。《白虎通义》曰“胆者,肝之府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则指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说明肝胆相应,其气具有生发、向上的特点。《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可启运全身阳气,以舒畅条达为平。清代医家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中概括温胆汤功用似“日暖风和木气伸”,强调胆之气如春气之温和,应使其“和”而调畅,则胆气乃达。因此,李中南指出脾升胃降,肝气随脾升,胆气随胃降,温胆汤的相关症候皆因痰浊湿热客于肝胆,肝胆失去调达之性而发,所以采用通达调畅的方法,疏理肝胆脾胃气机,以“和”为体。脾胃之气通,则肝胆之气疏泄有常,全身气机升降有度,此为治本之法。
理气化痰,清解除邪。《杂病源流犀烛》论述痰邪特点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可见痰邪致病广泛,危害甚广。李中南遵循“痰为百病之母”之说,认为痰与湿邪相似,无形之痰重浊黏腻,如油入面,难以快速清除,并且有火邪肆虐之性,窜行冲逆,所以痰邪致病常见各种兼夹证,如寒湿、湿热、食滞、瘀血、气虚、阳亢等。《难经集注》指出“胆者,清净之府也”,其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痰邪挟兼证壅闭胆腑,其病深重。所以应在健脾理气以和脏腑的基础上,采取清化痰邪的方法,并辅以除湿润燥、活血化瘀、消食化滞等方药,以清除因痰而变生的各种兼夹证,达到恢复胆清净之目的。
李中南运用温胆汤治病的特点在于抓住其关键病机,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她在临证中强调审证求因,抓住重点,注重调摄肝胆脾胃气机,通降胃气以利胆气,和清并举,灵活用药,达到疏解胆郁诸症的目的。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李中南重视活血化瘀药的运用,她认为痰浊源于水液代谢障碍,瘀血源于血液运行停滞,病理上痰瘀同源。针对痰瘀互结证,常在温胆汤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虫类药物,利用虫类药走窜的特性,意在化痰的同时疏通脉络,加速清除痰瘀。此外,李中南在临证中善于运用“间者并行”的思维,辨证论治分清标本主次,治病求本,如甲状腺结节既有肝郁气滞、痰气交阻,又有脾虚瘀滞,病机根本为肝胆气郁,治疗时标本同治,既调理脏腑气机,疏肝解郁,又化痰祛瘀,快速消除症状。
辨治经验
李中南认为温胆汤临床应用广泛,化裁众多,临证中要抓住脏腑功能气机失调及痰邪致病广泛多变的特点,对于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如肥胖症、甲状腺结节、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均可以温胆汤灵活化裁治疗,疗效明显。
肥胖症
关于肥胖,中医认识较早,《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肥贵人”、《灵枢·顺逆肥瘦篇》中“肥人”等都可归为肥胖。《素问·奇病论》曰“甘者令人中满”,此与现代医学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基本一致,即由过食肥甘油腻导致中焦脾胃负担过重、营养物质堆积所致。《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若脾胃受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机运行不畅,经络阻塞不通,血行瘀滞,膏脂堆积过多则发为肥胖症。李中南在临证中发现,肥胖症患者辨证中以脾虚湿困证最为常见,其病机为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又或“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伤气而致气虚,脾主四肢肌肉,伤肉则脾虚,脾气亏虚,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痰瘀内生,充斥肌肤,发为肥胖,所以应益气健脾、化痰利湿,以达轻身减脂的目的。
常见症状:形体肥胖,嗜睡少动,脘腹胀满,心烦头昏,口干、口苦,或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困倦,咳唾痰涎,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数。采用化痰祛湿、行气活血法,方用温胆汤加减:黄芪、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胆南星、枳实、苍术、山楂、石菖蒲、川芎、当归、地龙、生姜。有重度脂肪肝者加泽泻、荷叶;头晕明显者加天麻、葛根;女子经少经闭者加三棱、莪术;有瘀血之象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益母草;两胁肋胀痛者加延胡索、柴胡、佛手;痰涎壅盛者加礞石、苏子、白附子、白芥子等。
甲状腺结节
中医学中并无甲状腺结节的病名,但根据其颈部肿大和咽喉部有痰梗阻感等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于“瘿病”范畴。该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书中对其症状及病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三国志·魏书·贾逵传》有“发愤生瘿”的记载,提出了气郁致瘿的观点,《外科正宗》则提出瘿瘤之症多因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指出“瘿,又称为瘿气、影袋,多由气血凝滞,日久渐结而成”。李中南认为本病的病因与情志、饮食、体质密切相关,肝郁气滞、痰凝、瘀血壅塞于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调,凝聚成痰,壅于颈前致甲状腺结节,日久血脉瘀阻,气虚、痰瘀、肝郁三者合而为患。
常见症状:颈前喉结两旁肿大,按之质地较韧或有结块,肿块经久不消,伴有胸闷、纳差,或咽中如有物阻,自觉颈部胀闷,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常用理气散结、活血化痰法,方用温胆汤加减:半夏、茯苓、白芥子、陈皮、胆南星、枳实、柴胡、川芎、丹参、白芍、三棱、莪术、浙贝、生牡蛎。肝气不舒、胸闷者加香附、枳壳;郁久化火,症见口苦、目赤肿痛者加夏枯草、牡丹皮、玄参、栀子;咽喉部肿痛不适者加桔梗、射干、牛蒡子;咽部结块较硬者加蜂房、僵蚕;脾虚者重用黄芪、山药、炒白术;有癌变者加山慈菇、半枝莲、半边莲等。
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内经》提出消渴病名,不仅阐述其病因多为嗜食肥甘厚味,也指出其发病与脾密切相关,并提到肺消、肾热病、消瘅、漏风、消中、风消等诸多与消渴相关的病名。消渴的病因病机是由于肺、脾、肾三脏热灼津亏,水谷转输失常而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李中南认为,消渴主要有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虚血瘀、气虚血瘀、阴阳两虚、脾虚痰湿等证型,其病始于微而成于著,病位初期在脾、晚期在肾,病程中应充分注意气阴两虚及痰湿的存在。所以无论何种证型,首先责之于脾,脾虚气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易致胃阴不足,虚火内生则消谷善饥,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则痰湿内生。消渴多兼夹痰湿、痰浊是现代消渴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治疗上健脾益气、祛除痰湿,防止阴虚、燥热、气虚、痰湿内阻交织发病。
常见症状:口干或黏腻不爽,脘腹胀满,神疲倦怠,肢体乏力,或合并高脂血症,呕恶时作,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数。常用益气健脾、化浊利湿法,方用温胆汤加减:黄芪、怀山药、陈皮、茯苓、法半夏、枳实、竹茹、鸡内金、苍术、白术、黄连、薏苡仁等。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便溏者加白扁豆、砂仁、莲子;血脂偏高者加山楂、泽泻;顽痰不化者加海浮石、白芥子;食滞痰凝者加莱菔子、木香等。
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是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组症候群。中医认为其属于“脏躁”“百合病”的范畴,《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对脏躁病早有记载:“妇人脏躁……甘麦大枣汤主之。”其发病基础首先在于冲任虚损、阴阳失衡,常涉及五脏虚衰,并夹气郁、瘀血、痰湿等证。李中南认为治疗总则应以平调五脏阴阳为主,兼化痰除瘀,辨证分为肾阴亏虚、肝郁血瘀、肝肾亏虚、痰热内扰等证型。
常见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闷脘痞,多汗,或口苦头重,目眩,或夜间早醒,醒后不能入睡,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清化痰热、安神止汗法,方用温胆汤加减:煅牡蛎、煅龙骨、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甘草、浮小麦、穞豆衣、石菖蒲、制远志、大枣。入睡困难者加夜交藤、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或用珍珠母、磁石重镇安神;脾虚症见脘闷纳呆、舌苔白腻者加黄芪、厚朴、苍术;肝火炽盛症见烦躁郁闷者加黄芩、龙胆草、栀子、夏枯草;肝郁症见胁肋胀痛、善太息者加郁金、佛手;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者加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泽泻等。(石红宾 安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