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中医称之“哕”。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认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笔者临证中常遇呃逆患者,现将验案及心得整理分享如下。
案一
贾某,男,2010年2月8日就诊。患者高龄,因病数年卧床,最近呃逆不止,经西药治疗无效,求助于中医。刻下:面色萎黄,呃声低微连续。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旋覆花20g,代赭石10g,柿蒂15g,党参20g,炒山药15g,茯苓15g,生白术15g,甘草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2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呃逆减少。
二诊时嘱守原方继服2剂。三诊时患者呃逆已止,嘱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
案二
患者男,46岁,2017年7月2日就诊。患者为笔者朋友,其就诊5天前出现呃逆,当时笔者劝其服用中药,但其因惧苦怕涩,拒服中药,于是给予西药对症处理,同时按压攒竹穴,呃逆症状稍缓。后又反复,痛苦异常,无奈之下,要求中药治疗。刻下:呃逆5天,呃声低沉,稍饮食则加重,乏力,上腹胀满,大便日一行,虚坐努责,小便黄,舌质红,苔白厚,脉弦右关不足。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平胃散加减:夜交藤50g,刀豆10g,连翘6g,仙鹤草30g,黄芪30g,苍术15g,白术15g,陈皮6g,升麻3g,柴胡3g,当归10g,厚朴10g,杏仁10g。3剂,日1剂。
服药1剂后,呃逆明显减少。3剂后痊愈。
案三
患者男,46岁,2016年12月17日就诊。刻下:呃逆2个月,伴右胸胁疼痛,咳则加重,食欲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2个月来曾到某医院检查数次,治疗乏效。
方用一贯煎合小柴胡汤加减:夜交藤40g,刀豆15g,川楝子10g,生地黄15g,麦冬15g,枸杞10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10g,旋覆花10g,枇杷叶10g,沙参15g。3剂,水煎,日1剂。
二诊时呃逆明显减少,胸胁疼痛减轻,药已对症,嘱继服3剂。三诊时呃逆止,胸胁痛继续好转,嘱守原方继服5剂。随访痊愈。
按 《景岳全书·杂证谟》云:“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呃逆之因在于胃气上逆而作,病位在中焦,中焦气机畅达的关键在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案一和案二就是抓住了这个主要病机,用补中益气汤助脾升清,旋覆花、代赭石等降胃气。另外加用了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赵振兴的止呃(呕)三药:夜交藤、刀豆、连翘。三药是止呕止呃逆的专方专药,合用以交通阴阳、镇静止呕逆,配用针对病机的主方,往往效如桴鼓。案二患者舌苔白厚,故加用了平胃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脾气升胃气降,中焦气机正常,呃逆自止。案三患者呃逆伴右侧胸胁疼痛、舌质红、脉弦数提示病机为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而作痛,肝失于疏泄,木不条达,肝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而作呃逆。主方选用一贯煎养肝阴、止胁痛,小柴胡汤条达气机,旋覆花、枇杷叶降肺胃之气。同时加用夜交藤、刀豆。肝气左升,肺气右降,中焦气机得复,则痛呃自止。
偶读《石家百年医案精选》,其中“何钱医案”中记载了“薄荷加理中丸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膈肌痉挛”一案。一少年呃逆八年久治无效。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何钱辨为脾胃阳虚,虚气上逆,以温补脾胃、下气和中为法。方用理中丸合旋覆代赭汤,5剂。患者服完药后没有效果。二诊时守前方加薄荷6g,3剂药后,八年呃逆即止,又用5剂而愈。何钱分析,膈肌痉挛乃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有寒热虚实之辨。方中薄荷性辛凉,乃下气平逆之良药。《日华子》称其疗心腹胀下气,《景岳全书》谓其下气消食痰,《药鉴》亦云其除气逆之胀满。治疗虽异,然总以和胃下气平逆为主。但薄荷除了上述作用之外,其气芳香,为疏肝解郁的佳品。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脏腑、经络的活动全赖于气的运动。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发、主动,对气机的疏通畅达至关重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活动和调。同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若疏泄功能异常,势必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呃逆其病位在胃,但也涉及多个脏腑,所以临床辨证不能只着眼于“降胃气、止呃逆”,动辄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一定要抓主证,定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药到病除。(闫文杰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徐家河乡鱼滩头村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