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脾胃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40多年,尤其对脾胃病有深入研究。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在“谨守病机,分期辨治”理论指导下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慢性萎缩性胃炎源于脾胃耗伤、脾胃脏腑机能减退,病程较长,症状易反复,且有恶变趋势,故要把恢复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作为治疗目标,使脏腑协调、阴阳平衡,则病症自除,正如经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治疗上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通过林平的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其基本病机是脾虚气滞,兼夹脾肾阳虚、痰瘀阻络,应坚持“谨守病机”的理念,抓住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再根据不同的演变阶段调整治疗方案,标本兼顾,五脏并调。根据患者症状及治疗时长,可分三期论治。
治疗初期关注主要病机。初期患者胃脘部不适、嗳气、反酸、纳差、便溏等各种临床症状明显,治疗当以治标为主,治本为辅。谨守脾虚气滞之病机,关注主症,辨证论治,并随其兼证加减,讲究“七分治三分养”。此期症状明显,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用药专、准、足,使症状祛除,林平仿“柴芍六君子汤”之义,自拟“调脏运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药物组成为炒白术15g,柴胡9g,白芍15g,茯苓15g,炒麦芽15g,醋延胡索9g,紫苏子(布包)10g,浮小麦30g,甘草3g。若湿热证甚,可加姜半夏、佩兰、藿香、茵陈、黄连、黄芩等清热化(利)湿;若见夜寐不安者,可加夜交藤、合欢皮、琥珀等安神助眠;痛处固定、多为刺痛者,可加红曲、醋延胡索、失笑散等活血散瘀止痛;反酸、嗳气者,可加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珍珠母、柿蒂等降逆胃气;胃脘部饱胀不适、嗳气者,可加砂仁、莱菔子等消食理气;腹胀明显者,可加槟榔、大腹皮、莱菔子、枳实或枳壳等理气通腑;下焦湿热、大便质黏而排不净者,可酌加白头翁清解下焦湿热。血寒血瘀者,可加桂枝、艾叶、炮姜。并嘱患者调整生活起居及饮食情志,改善生活质量。此期约为1~3个月,服药频次为每周5或7剂,5剂服法为第1、2、4、6天各服用1剂,分早晚或午晚2次饭后服用,第3、5两天合服1剂药,第7天停药1天。此法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临床观察来看,对于症状不显者,疗效等同于每日1剂,故有简验便廉的优势。
治疗中期关注基本病机。中期以基本病机为主,尤其注重微观辨治,辨病加减。治应标本同治,“五分治五分养”。仍以“调脏运气汤”为基本方,黏膜粗糙、有颗粒状或伴肠上皮化生者,多为气滞湿阻、血行不畅,可加地龙、三七、山慈菇;伴上皮内瘤变者,多为痰瘀阻络、阳虚毒侵,可加地龙、红花、山慈菇、半边莲。此外,若脾虚气陷者,可酌加黄芪、红芪、升麻益气升提;脾虚湿盛者,可加山药、扁豆、莲子健脾;胃阴不足者,可加北沙参、天花粉、石斛养阴;肾阳虚者,可酌加杜仲、肉苁蓉、牛膝等温补脾肾。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顾护正气,方能驱邪防邪,故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论。固守脾胃之健运是已病防变的关键,此期以健脾理气为总则,根据临证所变,标本兼顾,但始终强调重视脾虚之本。此期约为3~6个月,继续减少服药剂量,2日1剂,1日1次,以减轻脾胃负担,使脾胃之气自复,也可促进机体提高自我调节与修复能力,使气血阴阳逐渐恢复平衡。症状明显时,可伺机增加服药频次。
治疗后期关注基本病因。此期宜缓则治标,强调“二分治八分养”,注重饮食、生活、情志等方面的自我调养,治疗上可随体质(病后潜证),结合天地辨治,因时因地加减,调节体质阴阳偏颇,增强对外邪的抵抗能力。如福州地处湿热较甚之地,地气多湿热交灼,临证常多见湿热体质,故可结合体质酌加黄连、黄芩、栀子、苍术、茵陈、佩兰等以健脾清化,此为因地制宜,使机体自调、功能自复,最终达到“治未病”之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久病耗气,阳虚失煦,脾肾阳虚,故在健脾扶正的基础上注重益肾,可加肉苁蓉温补肾阳并补先天,同时再减少服药次数,服药方法为2日1剂,尔后可停药1~3天,或根据病情自行调整服药时间。
临床根据上述诊疗模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治疗,皆取得满意疗效。(施婧瑶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