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心脏病>正文

心悸 方用柴胡三参汤加减

刘建和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擅长以“和法”为纲,运用柴胡三参汤加减治疗心悸。
 
柴胡三参汤是由刘建和及其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程丑夫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以“和解定悸”为核心思想,通过经典名方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而来。此方以和解少阳为主,辅以寒热并用、扶正祛邪、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等多种调和之法,具有和解定悸、解郁化痰、顾护正气之功,治疗心悸疗效显著。该方由柴胡、法半夏、党参、丹参、苦参、黄芩、青蒿、炙甘草组成。柴胡为疏肝要药,柴胡三参汤以柴胡为君,疏泄肝气、调畅气机;配伍黄芩清泄少阳之邪,取疏泄和解之意,以法半夏下气化痰,丹参活血清心,共为臣药;佐以苦参通利清火,青蒿截邪,并助柴胡和解少阳之邪,党参益气,有助血行,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全方合用具有疏肝行气、化痰活血、和解伏邪之效,兼顾治疗痰瘀所生之热与邪气耗伤正气之虚。
 
刘建和临证发现,心悸常常由年老体虚、外邪入侵、七情所伤等多种病因诱发,病情复杂多变,证候虚实错杂,治疗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治法,应以“和法”为治疗纲领。心悸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素体亏虚,外加邪气入侵,邪在半表半里,邪气和正气争斗剧烈,故和解少阳。《医学心悟》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刘建和治疗心悸提出的“和法”,不是单一地运用和解少阳这一治疗方法,还包括调和脏腑阴阳,即利用多种治疗手段,和其不和,合治为和,使阴平阳秘。现将其用柴胡三参汤加减治疗心悸验案2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案一
 
谭某某,女,65岁,2023年2月15日初诊。主诉:心悸、心慌、头晕5天。患者诉5天前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心悸、心慌、头晕,时胸闷、气促,头痛(麻木感),手脚麻木,四肢乏力,自汗,口苦,无反酸,纳可,二便调,寐差,难入睡,多梦。舌红,舌脉常瘀,苔黄腻,脉弦。既往有颈椎病史。
 
诊断:心悸(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涤痰,宁心安神。
 
方用柴胡三参汤加减:法半夏10g,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0g,丹参15g,苦参10g,甘松10g,瓜蒌15g,薤白10g,枳壳10g,竹茹10g,陈皮10g,茯苓15g,蓝布正15g,酸枣仁15g,甘草5g,生姜3片,红枣3枚。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按患者素体亏虚,复感外邪,遂发心悸。舌红、苔黄腻、不寐多梦、脉弦是痰浊内阻,郁而化火,扰乱心神之象,其病机为肝脾不和、痰瘀互结。脾胃亏虚,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水湿停滞,聚而生痰,气机受阻,则见手脚麻木、四肢乏力、自汗、头痛。清代医家汪昂在《汤头歌诀》中云“百病皆由痰作崇”,强调痰浊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刘建和认为治疗上应以清热涤痰、宁心安神为主。柴胡三参汤,其以“和法”组方,取疏泄和解之意,清泄少阳之邪,除痰瘀之热。加用甘松、薤白、枳壳行气导滞开郁;竹茹、瓜蒌清热泻火;陈皮、茯苓、蓝布正健脾养胃;酸枣仁宁心安神;生姜、红枣调和气血;甘草调和诸药。
 
案二
 
惠某某,女,50岁,2023年3月9日初诊。主诉:心悸、心慌近3年。患者诉3年前出现心慌,情绪激动时易发,反复胸闷、气短、乏力,无口干、口苦,纳可,无嗳气,无反酸,大便溏,二便调,寐差易醒,多梦。舌红,苔腻厚,舌脉常瘀,脉弦。既往有子宫切除手术史7年。
 
中医诊断:心悸(瘀阻心脉证)。
 
治法:补益心气,散瘀祛痰。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苦参10g,丹参10g,甘松10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5g,薤白10g,白术10g,茯苓15g,炒酸枣仁15g,夜交藤15g,甘草5g,淮山20g,薏苡仁20g,川芎20g,生姜3片,大枣3枚。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按患者年逾五旬,心脾亏虚,痰浊瘀血内生,阻滞气机,心脉失养。苔腻厚、舌脉常瘀、脉弦是痰瘀阻滞之象。心脾气虚、心脉失养则出现气短、乏力、情绪激动后心慌的现象。此外痰饮为阴邪,阴易损及阳。所以刘建和结合临床经验,补益心气、健脾益气、散瘀祛痰的同时温补心阳,在柴胡三参汤上加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薏苡仁、淮山、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炒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川芎、薤白行气导滞。同时,因为患者年龄较大,用药不宜过猛,方中白芍、淮山、薏苡仁等药性和缓,补虚固正,充分体现了“和法”治疗的精神。(张曾宇 卢圣花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胸痹 气滞心胸证 方用越鞠丸加味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