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的药材学物象特征,不仅决定着其真伪优劣,也与其药性与药效紧密相连,进而为深入剖析其药效机制提供了依据。
•远志安神与开窍的双向调节功效特点,在治疗诸多病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前景。
远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释其名曰:“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远志入药以宁心安神、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等为主要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远志具有镇静催眠、抗抑郁及改善脑功能等作用,可应用于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失眠、嗜睡、癌症等多种疑难病证。
自《本草纲目》和《名医别录》以来,形成了对远志“宁心安神”与“开窍醒神”两种功用并存的认识。后世对如何理解其“安神”“醒神”于一体的药效特点,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又引发出远志入心经、入肾经,以及是否交通心肾的争辩。现代中药学囿于常规的药性理论进行阐释,显然难以切中要谛。而且,远志治疗中风、惊风、癫痫等的应用,在现代教科书和《药典》中也难觅踪迹。对此,本文基于中医象思维,并以药性药象合参的方法阐释远志,试解其对心神抑制与兴奋双向调节之谜。
药象:根壮骨硬,皮皱纹深
远志又名小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上植株矮小,枝叶纤细柔弱,一般最高时也只有30厘米左右。然而其地下主根却较粗壮坚韧,可长达40~80厘米。《神农本草经》对远志描述为:“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唐《新修本草》称其“小草状似麻黄而青”。至宋代《本草图经》着重剖析远志根的特点:“根黄色,形如蒿根……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明代《救荒本草》亦载:“根黄色,形如蒿,根长及一尺许,亦有根黑色者。”清代《本草崇原》将远志的根部特征概括为“根荄骨硬”。
现代药学对于远志的“药象”认识更为精细。如《中国药材学》详细描述了远志根的颜色特点:“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或棕红色,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远志根的多种颜色特点,为其归心、肾、肺经提供了一定的药学依据。而《中华药典》和《中华本草》还更细致地描述了远志的质地、结构、气味等“药象”特点,指出远志根呈圆柱形,稍弯曲;质硬而皮韧,表面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纵皱纹及裂纹,老根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其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蜜炙远志更显棕红色,稍带焦斑,有黏性,味微甜等。
总之,自古至今,对远志药象的认识逐步丰富,对其颜色、结构、质地、气味的描述也益加细致入微。远志的这些药材学物象特征,不仅决定着其真伪优劣,也与其药性与药效紧密相连,进而为深入剖析、认识与阐释其药效机制提供了珍贵的药学依据。
功效:宁神开窍,交通心肾
双调心神,宁神开窍
中药安神药与开窍药虽均为心神异常而设,却属于性质相反的两类功效。安神药以安定神志为主,多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神志不安证;开窍药则为开窍醒神,主要治疗嗜睡、健忘、痴呆甚至神昏窍闭等心窍闭塞证。远志以其独特的药性药象特点,将二者集于一身,而产生独特的心神双调效用。
远志色红皮皱,长于宁心安神。现代《中药学》习惯将远志列为“安神药”,而最早明确其安神功效的是《名医别录》,“远志无毒,主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好颜色”。后世多循“定心气,止惊悸,益精”之论而加以应用,如《千金要方》远志汤“治产后心悸不定,恍惚昏愦,语言错乱”。有学者整理现代失眠处方420首,远志应用频数位居第四。
一般而言,安神类药物多色赤而入心经,其中主要有矿石类重镇安神与种子类养心安神两类药物。但令人难解的是:远志既非甘润种子类以润养安神,也非质重矿石类而镇静安神。它的安神机理何在?对此,古人也曾有疑问。如《三因方》曰远志“非养液宁神以安宅者之可比”,并阐释其机理“最合温通行血之义……又所谓安魂魄,定惊悸者,亦谓补助心阳,则心气充而魂梦自宁,惊悸自定。”《药品化义》则从温散化痰立论:“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若依此而言,将远志列于开窍药或化痰药似乎也顺理成章。
然而,从药性药象合参的角度可以发现:远志不仅有“色赤入心”之“象”,更有与安神相关的特殊结构。其“皮皱纹密”的形态结构,正是其“安定”“镇静”功效的药象基础。笔者研究发现,药材环节或环纹结构每与“平肝息风”作用相关,尤以颜色偏绿而入肝经的药物更为多见,如羚羊角、全蝎、天麻、蝉蜕、蜈蚣等。与之相比,远志也具有明显之环纹(横皱纹),但只因其颜色偏于棕红色而善入心经,故而有宁心安神作用。尤其是蜜炙远志,不仅红色增加,还有黏性,其甘润之性增强,宁心安神作用也随之提高。除远志之外,补气药人参(特别是红参)也有类似特点,因其具有明显环纹,并色红入心而兼有安神之效。现代实验药理也已证实了远志显著的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由此可知,远志宁心安神作用与其说是“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不如从其色赤归心、环纹止惊的药性药象合参角度解释更加直接、形象和准确。
远志阳草辛烈,功长开窍化痰。古代本草对远志开窍的认识早于其安神功效,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所言“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等。明代《本草经疏》亦曰“远志感天之阳气,得地之芳烈而生,故无毒,亦阳草也”,并谓“其味苦温,兼微辛,为手少阴经君药,兼入足太阴经……阳主发散,故利九窍,心气开通则智慧自益。”清代《得配本草》记载远志“生用戟人咽喉”等。诸多论述明言远志苦温微辛,主入心经,兼归脾经,能开窍通利等。现代药学也证实,远志的生态环境为向阳山坡或路旁,其味苦、微辛,对咽喉有一定刺激感。
开窍药多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如麝香、苏合香、石菖蒲、冰片等。与之相比,远志“辛重暴悍”“嚼之有刺喉感”,亦为辛烈之品;又因其色赤入心可开心窍以醒神,色黄白入肺脾能行津液以化痰,故而具有“开窍化痰”作用。正如《药品化义》所言:“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本草再新》也言其“行气散郁,并善豁痰”。先贤之语精辟透彻,可师可法。因此,远志自古至今亦为治疗心神窍闭之嗜睡、健忘、痴呆等常用药,尤以痰涎壅盛、闭塞心窍者为宜。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远志的开窍化痰作用。如从远志增强学习记忆、抗痴呆、抗抑郁、改善记忆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其开窍作用提供了一定依据。现代研究也发现,远志与半夏等化痰药相类似,均含有皂苷类成分,其化痰的药理机制也有相似性,临床也常相须配伍应用。然而二者明显的不同在于:半夏为白色或白黄色,姜制后黄色增加,偏入脾、胃经,长于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多用于脾胃痰湿所致脘腹痞满、呕吐等;远志多呈棕褐色或棕红色,蜜制后红色增加,偏入心经,长于开心窍、化痰浊,多用于痰迷心窍之嗜睡、健忘等。另外,由于远志生用戟人咽喉,因而历代应用还极为重视其使用与炮制方法,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总之,远志双调心神,功用奇特。如《药性论》言远志:“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日华子本草》亦谓其:“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明代《药鉴》谓其“利九窍而补中伤,除咳逆而驱惊悸,益智慧而善不忘”。上述古论中,健忘、迷惑、失音等为窍闭之证;梦邪、惊魇、惊悸、小儿客忤等为心神不安证。对于“安魂魄”“利九窍”以及其相关病证之描述,均体现出远志“既安神又开窍”之心神双调作用。传统中医也认识到失眠与嗜睡紊乱常相伴而成。如《药品化义》言:“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得配本草》更明确曰:“唯心气郁结,痰涎壅塞心窍,致有神呆健忘,寤寐不宁等症。”其中“寤寐不宁”即属于痰涎壅塞所致之“醒不了又睡不安”的睡眠紊乱病证,先贤高见可谓字字箴规。
远志独特的性味与构象,将“开窍”与“安神”巧妙合为一体。其安神与开窍的双向调节功效特点,在治疗上述病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前景。而又因其兼有化痰作用,对于“寤寐不宁”之痰涎壅盛患者,可达到标本兼治之效果。而《滇南本草》言远志“疗五癎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尤其是远志心神双调的功效,使其针对上述疾病或呈慢性过程、或慢性过程而伴有急性发作等特点,既可急则治其标,又可缓则治其本,以使安神兼顾开窍,或开窍兼以安神,达到“安神不闭窍,开窍不动神”的效果。
交通心肾,精神妙药
从临床病证而言,心肾不交是导致心神精神紊乱之复杂而难治性疾病的常见原因。而远志又以其独特的药性药象特点,而成为“交通心肾”之妙药。历代医家曾对远志的归经产生过诸多争议,如《本草纲目》认为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忘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而《本草正义》则言远志入心经,“补益心气而通调营血,故为心家主药……”《药品化义》谓远志:“诸本草谓辛润肾,用之益精强志,不知辛重暴悍,戟喉刺舌,与南星、半夏相类,经曰肾恶燥,乌可入肾耶?”此外,还有主张其“入心肾二经”“交通心肾”者,如《药性解》《景岳全书》等。但是清代《得配本草》又明确否定了远志“交通心肾”之说。究竟谁是谁非?从药性药象合参的角度进行分析,似可得到一定启发。
其一,远志质硬色多,归心入肾。就“药象”而言,远志为多色植物,其根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或棕红色,断面皮部棕黄色。古代本草载远志质量较好者其根兼黑色,如《本草图经》言其“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救荒本草》也谓:“俗传夷门远志最佳……亦有根黑色者。”故而以药色而论,远志除因有棕红色而入心经之外,又因有灰色及黑色而兼具入肾经之性。不仅如此,远志还有归肾经之质,其“根呈圆柱形,其质硬而皮韧”,即《本草崇原》“根荄骨硬”之谓,“禀少阴心肾之气化。苦温者,心也;骨硬者,肾也。心肾不交,则咳逆伤中。远志主交通心肾。”文中首次从质地药象入手,将药象与药性合参,以明确阐述远志入心归肾的认识。而《神农本草经》所载远志主“强志倍力”,《日华子本草》言远志“助筋骨”,《药性论》曰其“坚壮阳道”,《遵生八笺·灵秘丹药》云其“壮筋骨”等认识,均为“骨硬者,肾也”之体现。从药性药象合参角度而言,远志能够入心肾;加之其味苦辛,苦以降心火,辛以开肾水,故而“能交心肾”(《药性通考》)。
其二,远志交通心肾,益智强志。《景岳全书》谓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对此,经典名方多有范例。如《千金要方》开心散(远志、石菖蒲、人参、茯苓)治疗心肾不交之健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远志丸治丈夫、妇人心气不足,肾精虚损,思虑太过,精神恍惚,健忘多惊,睡卧不宁,气血耗败,遗沥泄精,小便白浊,虚汗盗汗,耳或聋鸣;《医宗金鉴》龙骨远志丸治心肾虚弱、不梦而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远志丸治心肾虚、烦渴引饮、胸间短气、小便自利、白浊泄遗等。
现代临床对远志防治心肾不交失眠的研究报道也有60年之久;有学者分析近20年防治心肾不交、痴呆健忘的中药复方,远志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药物。对此,复习《本草新编》阐释道:“夫心肾常相通者也,心不通于肾,则肾之气不上交于,肾不通于心,则心之气亦不下交于肾。远志定神,则君心宁静而心气自通于肾矣,心之气既下通于肾,谓远志但益心而不益肾,所不信也。是远志乃交通心肾之妙药。故能开心窍而益智,安肾而止梦遗,否则心肾两离,何能强记而闭守哉。”《本草崇原》亦曰:“远志主交通心肾,故治咳逆伤中。补不足者,补心肾之不足。除邪气者,除心肾之邪气。利九窍者,水精上濡空窍于阳,下行二便于阴也。神志相通,则益智慧。智慧益,则耳目聪明。心气盛,则不忘。”
正是由于远志能“交通心肾”,并可“安神”与“开窍”,三者合和,故善于治疗心肾不交之惊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恍惚错语之心神精神紊乱,以及伴见小便赤浊、遗精之心肾虚。现代临床还多用治小儿自闭症、多动症以及痴呆症等,成为“益智强志”良药。而对于这样一味功效复杂、适用广泛的重要药物,融合其性味、结构、质地、颜色等以药性药象合参,则更能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疑难病证。(秦林 彭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