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伤寒论》的主要辨证方法 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被说成《伤寒论》的主要辨证方法,甚至是最高精尖的辨证方法,仿佛学会了“方证对应”,就学会了《伤寒论》。其实“方证对应”只是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方证对应”的学习,分为五个阶段,我把它称作五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刚开始学习《伤寒论》时,最简便易学的就是方证对应的方法。学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临证遇到一位手脚发凉、眉头紧蹙的女性患者,给予四逆散治疗后疗效显著。此时医者容易觉得“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自认为四逆散就可以治一切手脚发凉。
 
第二重境界是“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很多人学会“方证对应”,自认为找到了学习《伤寒论》的门径,等到看遍《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50方,又发现证和证之间、方和方之间是如此相似。例如心下痞证,就有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等相似证;厥证,又有四逆散证、四逆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等不同。真正临证时却不知该用何方,即“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于是决定真正学透《伤寒论》,却发现有那么多的注家,莫衷一是。学习《伤寒论》过程中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此时就像登上高楼后,看到秋风过后树叶凋零,望着远处的道路通往天涯,迷迷茫茫,但是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第三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通过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之后,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在追求《伤寒论》知识的过程中就要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伤寒论》中与“厥”相关的条文就有62条之多,还有“四逆”“手指寒”等相似名词。里面有少数几条是昏厥之义,但多数是“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而手足逆冷者也并非同一方证,至少分为阳衰阴盛厥、血虚寒凝厥、气厥、热厥、痰厥、水停心下厥、蛔厥、寒湿凝滞厥、寒邪犯胃厥、寒热错杂厥、阳衰阴竭厥、阴竭阳脱厥等,每一种厥病都有特定脉象和兼证。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分清各方证的不同。另外还有关于痞的不同方证、关于腹满的不同方证等,比比皆是。仅仅这些就够学习者深入研习三年了。
 
第四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正到了临证时,对于手脚发凉的患者,用四逆散未必有效,这说明抓主证的能力还不够,即使主证抓对了,也要结合脉象、兼证而用方,如此才能做到“方证对应”。首先要根据脉象鉴别。以厥病为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是最容易背诵的条文,但“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就不是当归四逆汤证,而是四逆汤证。其实初学者很难分清脉微和脉细,但必须体验这两种脉象的不同,否则当归四逆汤证误用四逆汤,或四逆汤证误用当归四逆汤,很难起效。因为脉微是阳虚,脉细是阴虚。此外,还要根据兼证的不同来鉴别厥证。兼证往往暗含着发病的病因和病机。例如,兼证是“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往往是寒湿凝滞的附子汤证,兼证是“胸腹灼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则为里热阳郁的白虎汤证。学《伤寒论》,不要一条一条地学,那就把《伤寒论》割裂了,前后条文要联系起来看,条文之间也要互参,如此才能全面理解“厥”的各种病机,才能真正做到精准的“方证对应”。没有千百次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一朝顿悟,才能够功到自然成,发前人所未发。
 
第五重境界是“天凉好个秋”。真正的方证对应是经过了千锤百炼之后,洞悉了各方证的病机,相应而动,即可开方。比如一遇到手发凉、面相痛苦貌的女性患者,就给予当归四逆汤治之,结果患者服药后不仅手脚不凉了,其月经不调及经期少腹、后背发凉也好了。“无证无方”,观察到病象,信手拈来几味药治之即可奏效。因此,“方证对应”的至高境界是观察到“象”,感“天凉”而知“秋”。(刘志杰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

上一篇:广义之通法涵盖消法和法之义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