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机理也与疼痛颇为相似,即无外乎气血的“不通”与“不荣”两个方面。不通者实,不荣者虚,亦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而呈现虚实夹杂的状态。麻木与肺、脾、卫气的关系尤为密切。
•麻木涉及的原发疾病、发病的具体病因与过程、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等,都会有诸多不同,因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辨证与辨病并重,补益得体,疏通有方。
麻木是肌肤的一种感觉障碍,表现为局部或全身肌肤、肢体发麻,甚或全身不知痛痒等。其中麻指肌肤发麻,非痛非痒,状如虫爬蚁行,或如触电之感;木指肌肤木然,不知痛痒冷热。麻木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历代有关认识非常丰富却显杂乱。兹结合文献对其加以梳理分析。
麻木之征
麻木,《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中均称为“不仁”,并一直沿用至唐宋金元时期,多作为“痹病”“中风”“脚气”“麻风”等病证的一个症状。而“麻木”在晋代《针灸甲乙经》中已有记述,如“胸痹心痛,肩肉麻木,天井主之”;元代《丹溪手镜》则把“麻木”作为一个病证名列出。其后不同的医著逐渐以“麻木”代替“不仁”,或合称之为“麻木不仁”,如朱丹溪认为麻木与不仁同义,谓“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医学统旨》亦云:“麻木者,不仁之疾也。”《古今医统大全》则曰:“今夫麻木之证,正经谓其不痛不仁。”
关于麻木的描述,《诸病源候论》列有“风不仁候”,谓“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医学正传》曰:“麻者,非痒非痛,唧唧然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松之状。”《医学入门》曰:“木者,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厚。”《杂病源流犀烛》则云:“麻,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孑虫乱行,或遍身淫淫如虫行有声之状,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木之状。木,不痒不痛,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
一般认为,麻轻而木重。如《医学入门》云:“麻犹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木则非唯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医学统旨》更是直言:“麻为木之微,木为麻之甚。”
麻木一症,不独肌肤,全身各部皆可出现,如舌、指、趾、肢体、半身,甚而周身,且常可对某些疾病具有预报意义。如手指麻木,大都认为其为中风病的先兆。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言:“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再如《卫生宝鉴》云:“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患。”又如《医学正传》曰:“凡人手足渐觉不随,或臂膊及髀股指节麻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胸膈迷闷,吐痰相续,或六脉弦滑而虚软无力,虽未至于倒仆,其为中风晕厥之候,可指日而定矣。”还如《证治汇补》言:“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
现今也发现,麻木常为一些疾病的征兆,如肢体麻木预示着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椎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神经炎等。又如头皮麻木,提示可能有三叉神经或枕大神经病变,或局部外伤及寒冷刺激,或糖尿病、或颈椎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麻木之理
《黄帝内经》认为,不仁每由营卫或滞或虚而引起。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素问·逆调论》亦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不用。”《素问·痹论》则把不仁作为痹病的一个症状,并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还指出痹“在于肉则不仁”。此外,不仁与情志因素也有关联,如《素问·血气形志》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
张仲景认为,不仁多由营卫虚弱而致。如《伤寒论·辨平脉法第二》云:“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其或见于“血痹”中,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言“血痹阴阳俱微……外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其发病机理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或见于“中风”中,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后世对麻木的认识,或袭用《内经》之论,如《诸病源候论》论述“风不仁”时指出:“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或根据临证体会,认为多由痰湿瘀血阻滞经络,或气血亏虚,肌肤失养所致。如《丹溪心法》曰:“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又如《景岳全书》言:“非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再如《赤水玄珠》曰:“麻木固亦有湿、有痰所致者,而气血不足居多。”《医学原理》对此进行辨析而言:“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木者,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肉,以至经隧凝涩而作麻木者。”《医学入门》则谓:“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麻木并作者;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常木为瘀血碍气,间木为湿痰。总皆经络凝滞,血脉不贯。”其他如《证治汇补》认为:“麻木,因营卫之行涩,经络凝滞所致。多见于手足者,以经脉皆起于指端,四末行远,气血罕到故也。不可误作风治。”《医学准绳》总结道:“麻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医林绳墨》言:“遍体懵然无所知识,不痛不痒而麻木者,此属气虚湿痰死血之为病也”“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遍体麻木者,多因湿痰为病。”《顾松园医镜》云:“麻木之症,有但麻而不木者,有麻木兼作者,麻为轻而木为重……有因风伤卫气,气凝不行而致者;有因寒伤荣血,皮肤不荣(无血以和之)而致者;有因湿伤肌肉,脉理不通而致者……亦有因气虚,因血少,因气滞,因死血,因湿痰之不一。各有的症可凭,详审投剂,庶不致误。”
此外,不同部位的麻木所反映的病变基础也有所差异。如关于舌麻,《证治汇补》指出:“脾肾亏,湿痰风化乘间而入,均使舌本麻木。”《嵩崖尊生书》则认为:“血虚亦舌麻,火痰居多。”又如关于全身麻木,《慎斋遗书》认为“麻木须分左右上下”,并各有病变侧重。《证治汇补》则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半手足麻木者,责风邪与血少;右半手足麻木者,责气虚与湿痰。”
还有,麻木在不同病变背景的机理也有所不同,如《外科启玄》言:“疮疡麻木而不知痛痒者,是气虚而不运,又兼疮毒壅塞,经络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无也,亦分轻重耳……大抵未溃之先有麻木者,毒塞轻重之分也;已溃之后有麻木者,乃肌肉腐烂,血气已亏,是虚之轻重也。”
由上述可知,麻木形成的原因尽管错综复杂,但其机理也与疼痛颇为相似,即无外乎气血的“不通”与“不荣”两个方面。不通者实,不荣者虚,亦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而呈现虚实夹杂的状态。又因麻木主要表现于肌肤,肌肉为脾所主,皮肤为肺之合,而卫气“温分肉、充皮肤”(《灵枢·本藏》),又“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气为肺所主,血化源于脾胃,故而麻木与肺、脾、卫气的关系尤为密切。
麻木之治
总体而言,麻木是一种气血营卫病变,其实质在于气血营卫的荣养不足与运行障碍。故而虚者以补益气血、助卫和营为主,实者则以祛邪疏通为则,通过祛除湿、痰、瘀等,以解除经络之堵塞。
张仲景所创立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用以治疗营卫虚弱、肌肤麻木不仁之血痹。《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认为:“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黄煌经方使用手册》推荐本方的主要适用病症为:以肢体麻木为表现的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中风后遗症等,及以肢体麻木为表现的周围神经病变,如颈椎病、末梢神经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河北中医杨承岐据此化裁有一血痹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芎、桂枝、白芍、乌梢蛇、鸡血藤、甘草),用以治疗脑血管病、颈椎病、腰椎病、神经炎所致的四肢麻木。
《兰室秘藏》有一神效黄芪汤(黄芪、人参、白芍、蔓荆子、陈皮、炙甘草),主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头面、手足、肘背,或腿脚麻木不仁等,后世也多有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活血应痛丸(狗脊、苍术、香附子、陈皮、没药、威灵仙、草乌),主治风湿客于肾经、血脉凝滞所致之腰腿重疼、不能转侧、皮肤不仁、遍身麻木等。《中国药典》中载有天麻丸(天麻、羌活、独活、杜仲、牛膝、粉萆薢、附子、当归、地黄、玄参),用以治疗肝肾不足、风湿瘀阻所致的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等。说明补益肝肾、祛湿通络也是治疗麻木的一个途径。
《周慎斋遗书》详细论述了麻木的辨治方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左因气中之血虚,归脾汤;右因血中之气虚,黄芪建中汤;左右俱麻木,十全大补汤;上身麻木,清阳不升也,补中益气汤;下身脚软麻木至膝者,胃有湿痰死血,妨碍阳气不得下降,故阴气渐逆而上也,四物汤加人参、牛膝、薏苡仁,引阳气下降;下身麻木,脉豁大无力,宜八味汤加人参。十指麻木,脾不运也,宜温脾土;一指麻木,中风之兆也,宜养血平肝。”《类证治裁》则按气虚、血虚、气滞、死血、湿痰、痰瘀互结、暑伤元气、冷风、寒湿、湿热论治,并分别以发病部位(手足、手指、肌肉、面、口舌、腹皮等)选方,使麻木的辨证与治疗更加细化。
根据“久痛入络”“久病入络”之理,国医大师熊继柏拟有黄芪虫藤饮(黄芪、全蝎、地龙、僵蚕、蜈蚣、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甘草),旨在益气活血、搜风通络,用于治疗痰湿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畅而致肢体麻木、疼痛等症,效果良好。国医大师刘祖贻认为,气血亏虚是麻木发病之本,邪滞血脉为发病之标,且气血失调贯穿麻木发生发展始末,施治则采用病证结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底方灵活加减。国医大师凃晋文治疗颈椎病压迫所致的上肢麻木,常用桂枝加葛根汤,加用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威灵仙、桑枝、秦艽等;治疗动脉硬化性肢体麻木属痰瘀痹阻者,常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肢体麻木,常用逍遥散加丹皮、山栀、川芎、桃仁、红花等。
综上所述,虽说麻木的形成不外不荣之虚与不通之实两类,但涉及的原发疾病、发病的具体病因与过程、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等,都会有诸多不同,因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辨证与辨病并重,补益得体,疏通有方。(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