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神经疾病>头晕>正文

眩晕病因有实有虚 泽泻汤治为基本方

眩晕可见于高血压病、内耳迷路病、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疾病。眩晕实际是一组表现,包括眼睛发花、发黑、视物旋转、站立不稳等。轻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宁,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甚则昏厥。西医治疗一般根据原发病治疗用药,加改善症状如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药物。
 
中医认为眩晕病因有实有虚,可以由风、痰、虚等多种因素引起。临床根据患者不同表现,辨证用药可望收到较好疗效。以下介绍笔者近年来治疗眩晕的一些思考和典型病例,说明眩晕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供读者参考。
 
痰饮与眩晕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喘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多次论述了痰饮与眩晕的关系,如“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等。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无痰则不作眩”,其在《丹溪心法》中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患者王某,男,68岁。晨起时突发眩晕呕吐,不能动弹。家人即送往医院,给予脑磁共振等相关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和脑供血不足。血压160/100mmHg。给予口服降压药、扩张脑血管药物和治疗眩晕药物,以及予舒血宁、川芎嗪和倍他司汀输液治疗3天后,改善不明显。患者由家属送至笔者处时无法站立,需要两个人搀扶。患者自述头脑一阵阵眩晕,晕则呕吐。
 
刻诊:患者体型较胖,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口不渴。正所谓肥人多湿,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眩晕呕吐。故选用治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的泽泻汤为基本方,加用燥湿化痰和升阳的药物。
 
处方:泽泻30克,白术15克,陈皮9克,姜半夏15克,茯苓15克,甘草9克,天麻9克,葛根20克,川芎9克。7剂,日一剂,水煎服。
 
本方在经方泽泻汤的基础上,加二陈汤燥湿化痰,姜半夏重用降逆止呕,加葛根和川芎升阳扩血管改善脑循环,同时天麻和葛根还对高血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患者自述服药第二天就能短距离自主行走,头晕仍然偶有发作,服药3天后,基本上可以不再需要他人搀扶,行走和坐立均可。患者未再服用高血压药物,但是血压却控制在120/75mmHg。患者停止输液,继续把中药服完。随访得知,中药服完后患者完全康复。
 
气血与眩晕
 
张景岳提出“无虚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中提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临床上,因虚导致眩晕的患者不在少数。
 
患者张某,女,65岁,素来体质较弱,在乡下持续干农活数天,患感冒后出现头晕乏力,动则益甚,小便无力不通畅。医院诊断为颈椎病,给予改善脑血管循环药物输液和口服药物治疗3天,无明显好转,由家属送至笔者处治疗。
 
刻诊:面色白,声低懒言,不愿动弹,不敢睁眼,喜卧床,站立则头晕欲倒。舌淡白,脉细。考虑患者素体弱则气血亏虚,干农活消耗体力,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气血皆上聚于头部,因此气血不足导致头脑失养,发为眩晕,符合张景岳“无虚不作眩”的理论。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无力,故小便无力不通畅。治疗当补益气血,温阳化气。
 
处方:党参20克,炙甘草9克,焦白术15克,当归12克,陈皮9克,黄芪20克,升麻6克,柴胡6克,鸡血藤30克,制山萸肉12克,熟地黄20克,山药12克,茯苓15克,炒杜仲15克,炒乌药9克。7剂,日一剂,水煎服。
 
本方以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重用鸡血藤补血活血;制山萸肉、熟地黄、山药乃取六味地黄丸之三补药,取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海之意,补肾即可补脑;炒杜仲、炒乌药、茯苓温阳化气,使小便通利。
 
二诊:患者自诉服药两天后头晕开始好转,服完7剂后头晕基本消失,小便通畅,面色转佳,乏力消失。效不更方,二诊再按原方开7剂,同时嘱患者7剂服完后服用补中益气丸和归脾丸以巩固疗效,并嘱其不宜过于劳累,不吃生冷食物。
 
肝风与眩晕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突出了内风在眩晕致病因素中的重要性,成就了后来的“无风不做眩”之理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肝郁化火伤阴或肾水素亏,致水不涵木,木少滋荣,阴不维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眩晕,多见于高血压病以及脑血管硬化等导致的患者。
 
患者周某,男,56岁。高血压,平常服用西药降压药能控制血压,嗜烟酒。最近因为工作熬夜休息时间较少、烦劳,出现头胀头晕、耳鸣。自以为肾虚,服用六味地黄丸不见效。刻诊:患者声音洪亮、面红目赤,自感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大便不畅,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腻,双脉弦。血压145/95mmHg。
 
患者素有高血压史,出现头晕头胀、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烦躁易怒、便秘尿黄等症状为肝火旺、肝阳上亢之表现,腑气不通则浊气不降加重头晕。治疗当平肝熄风,清热泻火。
 
处方:天麻9克,钩藤(后下)15克,生石决明(先煎)30克,生栀子9克,黄芩15克,川牛膝12克,益母草20克,夜交藤20克,柴胡15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9克,菊花9克,大黄9克。7剂,日一剂,水煎服。嘱患者不饮酒,不熬夜,保持心情愉悦,饮食清淡。
 
本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为基本方,加柴胡、菊花、牡丹皮清肝热,生地黄、大黄滋阴通腑泻热。全方具有清热泻火、平肝熄风等功效,对肝火偏旺、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胀、耳鸣有治疗作用。
 
二诊:患者服完上药后,头晕头胀好转,耳鸣和烦躁减轻,大便通畅,血压降至135/88mmHg。原方去牡丹皮、大黄,加蝉蜕9克、石菖蒲6克散风热通窍,7剂,服法同前。7剂后患者自述症状基本消失,嘱其减少饮酒,注意休息,调整情绪。(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上一篇:眩晕复视 苓桂术甘汤 泽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