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60岁,2020年8月9日初诊。现病史:血小板减少1年余,自服咖啡酸片及泡服花生衣红枣茶等效果不佳,近1年血小板化验结果均在20×109/L左右,做骨穿未见明显异常。刻下:全身酸楚乏力,下肢沉重,下肢皮肤紫癜,便秘。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诊断:虚劳(阴血亏虚,湿热内蕴)。
治法:清利湿热,滋阴补血。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白芍15g,大黄6g,薏苡仁15g,蒲公英15g,藿香10g,佩兰10g,苍术10g,厚朴10g,竹茹6g,枳实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8月12日二诊:大便通畅,仍乏力,舌苔转为白腻。守原方加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3剂,水煎服。
8月15日三诊:症状同前,舌苔略白腻,脉缓。方用八珍汤合二至丸、三仁汤加减:党参15g,生、炒白术各15g,茯苓15g,黄芪30g,当归15g,熟地15g,赤、白芍各10g,黄精15g,仙鹤草30g,制首乌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炒山药15g,山萸肉10g,杏仁6g,白豆蔻6g,薏苡仁15g,炙甘草6g。
以三诊方为主,每3~5天复诊一次,随证加减,后期去三仁,再加陈皮、五味子等,服药2个月余,其间复查3次血小板,仍在20×109/L左右。
10月18日复诊:在三诊方基础上加入红花3g,3剂。服后无明显不适,11月6日血小板化验结果为30×109/L,嘱原方继续服用,12月7日血小板化验结果为93×109/L,服至12月26日停药。
随访2年,血小板均在100~200×109/L之间,病告痊愈。
按患者初诊时,以血小板减少、乏力、脉细为主要表现,故诊断为阴血亏虚证。症兼见纳差、便秘、舌红、苔黄腻,考虑为湿热内阻。湿热内阻,不宜骤补,故先清利湿热,待湿热祛除,再予以滋阴补血。方中柴胡、黄芩、半夏、白芍、大黄为大柴胡汤,功在疏肝清利湿热,薏苡仁、蒲公英清热利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和中化湿。二诊时大便通畅,舌苔转为白腻,故加入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祛湿。三诊时据舌脉判断湿热减轻,故改益气滋阴补血为主,兼清湿邪,以八珍汤加减气血双补,合二至丸加仙鹤草、黄精、熟地、山药、山萸肉滋阴补血,三仁化湿畅中。综观全方,纯以滋阴补血为主,一派阴柔之品,滞而不通,犹如一滩死水,静无波澜,故服药2个月而取效不佳。在10月18日复诊时笔者忽然想到《本草备要》载红花“少用养血,多则行血”。《药品化义》载“(红花)能泻而又能补……若止(只)用二、三分……此其滋养而生血也”。小剂量红花能使滞血得通,生机焕发,补血之功方显。且下肢皮肤紫癜,乃离经之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加入红花亦较妥贴。然而红花的补血作用要在补血药的基础上发挥,如无补血药做基础,恐怕只会动血而无补血之功。血小板减少多有凝血功能障碍,故应用小量红花试用,以1~3g为宜。另外,血小板减少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在临证治疗时还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不可生搬硬套。(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