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药方>中药验方>正文

三合汤加减辨治鼓胀 水肿 脉痹 眩晕 支饮和消渴伴水肿经验

李发枝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李发枝应用三合汤(当归芍药散、防己黄芪汤合鸡鸣散)加减辨治鼓胀、水肿、脉痹、眩晕、支饮和消渴伴水肿经验整理如下。
 
①鼓胀案
 
程某,男,54岁,因“腹胀大、下肢水肿逐渐加重3个多月”于2010年8月20日初诊。患者5年前体检时发现乙肝“大三阳”,当时肝功能基本正常,未予治疗,3个月前因过量饮酒、生气后引起上述症状。彩超检查结果提示肝实质弥漫性损伤伴小结节,脾厚59mm,中等量腹水;肝功能检查:谷草转氨酶110U/L,谷丙转氨酶92U/L,总蛋白6.5g/L,白蛋白6.1g/L,球蛋白4.4g/L。在当地医院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因经济原因未住院治疗。刻下:面色晦黯,腹部膨胀,下肢水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每日2次,小便量少色黄。舌黯淡,舌体胖,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西医诊为肝硬化腹水,中医诊为鼓胀。
 
方用三合汤加减: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0g,白术12g,茯苓15g,泽泻30g,黄芪60g,防己15g,紫苏叶12g,木瓜12g,大腹皮15g,冬瓜皮30g,茯苓皮30g,车前子(包煎)30g,川牛膝12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8月31日二诊:服上方后腹胀、下肢水肿、乏力等症减轻,纳食增加,大便成形,每天1次,小便清利。守上方加醋鳖甲(先煎)30g,20剂。
 
9月20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面色较前红润,舌淡稍胖,苔薄白,脉弦细。改服鳖甲煎丸,每次3g,每天3次;香砂六君子丸,每次10丸,每天3次。3个月后复查,患者自觉无不适,肝功能正常,彩超检查结果提示腹水已消失,脾脏缩至42mm,嘱其续服上药3个月以资巩固。
 
按 患者素有乙肝病史,加上饮酒、生气后更伤其肝,导致肝气郁结,肝气乘脾致脾气亏虚,健运失司,水湿不化,则见腹胀便溏、食欲减退、下肢水肿等症;肝郁气滞,不能推动血液运行,瘀血、水饮互结,则见面色晦黯、腹胀大、舌质黯淡、脉沉弦。方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气调肝;重用白芍滋阴柔肝而安脾土;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泽泻健脾渗湿;重用防己黄芪汤中的黄芪至60g以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紫苏叶、木瓜、大腹皮为鸡鸣散的主药,有和胃宽中、理气化湿之功;冬瓜皮、茯苓皮、车前子利水消肿,川牛膝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甘草调和药性,生姜大枣和中止呕、补益脾胃;复诊时加醋鳖甲以滋阴柔肝,软坚散结。诸药合用,肝脾两调,气、血、水兼治,故能收到良效。
 
②水肿案
 
张某,男,63岁,因“双下肢水肿1个多月”于2017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在某医院检查肝肾功能、尿常规和下肢血管彩超等均正常,予口服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等药治疗,服药期间水肿减轻,但停药后下肢水肿更甚,故求中医诊治。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刻下:双下肢水肿,劳累后加重,休息一夜后减轻,脾气急躁,时有头晕乏力,饮食可,小便色黄量少,大便正常。舌质黯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为神经性水肿,中医诊断为水肿(肝郁脾虚,血瘀水停,兼气虚气滞)。
 
方用三合汤加减:当归12g,白芍20g,川芎1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30g,黄芪50g,防己15g,紫苏叶12g,木瓜12g,大腹皮12g,冬瓜皮30g,茯苓皮30g,大枣5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10月27日二诊:服上方后水肿、乏力明显减轻,时有头晕、眼睛干涩,守上方加粉葛根30g、茺蔚子10g,续服10剂而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按 患者平素脾气急躁,怒则伤肝,肝郁气滞,日久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化,瘀血内结,故见下肢水肿、舌质黯淡、脉弦细等症。证属肝郁脾虚,血瘀水停,兼气虚气滞,治宜以三合汤以疏肝健脾、益气利水、活血行气,另加冬瓜皮、茯苓皮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加大枣以补益脾胃、调和药性。复诊时加葛根以升举阳气、舒缓筋脉,茺蔚子活血化瘀、清肝明目,配合葛根能有效地改善头晕、眼涩症状。
 
③脉痹案
 
张某,男,78岁,因“左下肢肿痛15天”于2010年6月15日初诊。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肿痛,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予静滴蝮蛇抗栓酶、口服活血化瘀中药等,治疗2周后肿痛稍减,患者要求出院寻求中医治疗。刻下:左下肢膝关节以下肿痛,皮色黯红,扪之有热感,活动后疼痛加重,食欲不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西医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诊断为脉痹。
 
方用三合汤加减: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0g,苍术20g,茯苓15g,泽泻30g,黄芪50g,防己15g,紫苏叶12g,木瓜12g,大腹皮12g,车前子(包煎)30g,黄柏12g,川牛膝12,甘草10g,大枣5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6月22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肿痛大减,皮色仍黯且有皱纹,守上方继服14剂。
 
7月7日三诊:诸症消失,守上方去车前子,续服10剂以巩固疗效。
 
按 患者年高体弱,血脉运行不畅,且下肢距离心脏较远,最易发生瘀滞。气血瘀滞于下则见下肢肿痛,脾虚湿滞,郁久化热,则局部扪之灼热。证属气滞血瘀,肝郁脾虚,湿滞化热,与三合汤证型类似,故方用三合汤加减。方中当归、芍药活血行气、利水渗湿;以苍术易白术以增强燥湿利水之功;防己黄芪汤合紫苏叶、木瓜、大腹皮以益气健脾、化湿行气;又加车前子以渗湿利水,黄柏清热利湿;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甘草、大枣调和药性,和中醒脾。诸药共奏理气活血,清热利水之功。
 
④眩晕案
 
李某,女,33岁,因“头晕1个多月”于2014年6月23日初诊。患者于2014年5月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查核磁共振、磁共振血管造影提示右侧大脑前、大脑中动脉管腔重度狭窄,右侧大脑后动脉代偿增粗,右侧椎动脉少许软斑形成伴管腔轻度狭窄,拟诊为烟雾病,准备手术治疗,因患者惧怕手术转求中医诊治。刻下:头晕头懵,活动后减轻,无恶心、呕吐、偏瘫等症,饮食可,大便秘2天一行,小便正常,月经正常,舌质红,舌下脉络紫黯,苔薄黄,脉弦稍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烟雾病,中医诊断为眩晕。
 
方用三合汤加减:当归12g,白芍20g,川芎10g,白术12g,茯苓15g,泽泻30g,黄芪50g,防己20g,紫苏叶12g,木瓜12g,大腹皮12g,葛根30g,金银花20g,玄参1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7月15日二诊:服上方后头已不晕,效不更方,继续予上方治疗,嘱其1个月后间断服药,12月30日患者因月经不调来诊,言其头晕未再发作。
 
按 患者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出现脑动脉管腔狭窄,甚至梗塞现象,此案与上案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颇为类似,只是血管瘀阻的部位不同,李发枝也常用本方治疗慢性睾丸炎伴精索静脉曲张者,其病机均为气虚气滞,血瘀水停。方中加葛根以升举阳气,舒缓筋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葛根有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的作用;金银花、玄参配合当归为四妙勇安汤的主药,有清热解毒、活血通脉之功,李发枝治疗血管瘀滞且有化热之象者,常用此方配合应用。诸药共奏益气通脉、清热解毒、活血利水之功。
 
⑤支饮案
 
纪某,男,71岁,因“间断性下肢水肿伴胸闷气短5年,加重2周”于2017年6月19日初诊。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心肌梗塞病史5年,2周前因劳累后加重,遂入院,特邀李发枝会诊。刻下:胸闷气喘,心悸乏力,动则加重,端坐呼吸,夜晚不能平卧,面色晦暗,下肢重度水肿,阵发性咳嗽,吐少量白黏痰,睡眠差,腹胀纳差,大便正常,小便减少(24小时尿量约350ml)。舌质黯红,苔白腻,脉沉细结代。查体:心率95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一,血压102/70mmHg,口唇紫绀,呼吸急促,颈静脉怒张,双肺底可闻及细湿啰音,双下肢重度指凹性水肿。心电图示:快速房颤,ST-T呈缺血型改变,陈旧性前壁心梗;彩超示:左室和右房增大,左室功能减退(EF值32%),心包少量积液;肾功能:尿素氮196mmol/L,肌酐1640umol/L,尿酸762umol/L,;心肌酶:肌酸激酶299U/L,乳酸脱氢酶252U/L;脑钠肽16080pg/mL。予吸氧、强心、利尿、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
 
诊断:西医诊断为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V级),中医诊断为支饮。
 
方用三合汤合木防己汤加味:人参15g,石膏20g,桂枝20g,防己15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2g,茯苓15g,泽泻30g,黄芪40g,紫苏叶12g,木瓜12g,大腹皮12g,冬瓜皮30g,茯苓皮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6月26日二诊:胸闷气喘、心悸水肿、口唇紫绀等症减轻,复查肾功能:尿素氮7.5mmol/L,肌酐98.0umol/L,尿酸398umol/L;心肌酶:肌酸激酶42U/L,乳酸脱氢酶197U/L;脑钠肽11915pg/ml。守上方加淡附片(先煎)12g,15剂。
 
7月11日三诊:胸闷气喘、心悸水肿、口唇紫绀等症进一步减轻,复查心脏彩超,EF值升至40%,心包积液消失。守二诊方将石膏增至20g,白芍增至15g,黄芪增至50g,泽泻减至20g,淡附片(先煎)减至10g,去茯苓皮。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后坚持服用三诊方1个月,患者心衰明显纠正,EF值升至45%,心包积液消失,脑钠肽降至4568pg/ml,肝肾功能、心肌酶等恢复正常,下肢水肿基本消失,饮食、睡眠正常,夜晚已能平卧,平路行走已无喘闷、心悸等现象。
 
按 患者年迈体衰,心梗后心肾阳气亏虚,劳累后更伤其阳气,阳虚则失于温煦,水饮潴留不化,饮邪上犯,凌心射肺,则见心悸、胸闷、喘咳;水饮下行,停留于下肢,则见指凹性水肿;口唇紫绀和舌脉之象均为心肾阳虚、血瘀水停之征。辨证符合三合汤方证,只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又出现心肾阳虚,且水饮更盛。故治宜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处方在三合汤的基础上合用木防己汤。方中人参大补元气、扶正祛邪;防己配桂枝,一苦一辛,温阳化气,行水饮而散结气;少量石膏反佐,兼清郁热,且其性沉降,可以镇上逆之饮邪;又加冬瓜皮、茯苓皮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复诊时加淡附片以温肾助阳,使阳气盛而阴霾自散。
 
⑥消渴伴水肿案
 
张某,女,59岁,因“口渴多饮3年、发现蛋白尿15个月”于2013年10月10日初诊。患者3年前因饮食不节发现空腹血糖升高,15个月前出现大量尿蛋白,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平时服用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缬沙坦胶囊等药效果不佳。刻下:口干时渴,头晕乏力,颜面及双下肢中度水肿,劳累后加重,饮食、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质黯淡,苔白,脉弦。肾功能检查结果正常,尿常规提示尿蛋白(++),免疫球蛋白5.81ug/ml。
 
诊断: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断为消渴伴水肿。
 
方用三合汤加减:当归12g,白芍20g,川芎10g,白术12g,茯苓15g,泽泻30g,黄芪50g,防己20g,紫苏叶12g,木瓜12g,大腹皮12g,冬瓜皮30g,茯苓皮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10月17日二诊:口渴、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减轻,偶有头晕,舌脉同前。复查尿蛋白(+),守上方加芡实30g,7剂。
 
10月24日二诊:口渴已止,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消退,除偶有头晕外,余无不适,复查尿蛋白弱阳性,守上方加葛根30g,10剂。
 
11月15日三诊:诸症消失,复查尿蛋白阴性,尿微量白蛋白在正常范围,为巩固疗效,续服初诊方10剂。
 
按 李发枝强调,此患者是糖尿病肾病中病情较轻、肾功能正常者;若病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则非本方所宜。患者久患糖尿病,因治疗不当或饮食失节而出现肾虚、水液代谢失常,劳累后肾气更虚,则水肿更甚。辨证属三合汤方证,故仍用三合汤加味。复诊时加芡实收敛固涩、健脾除湿,以防止尿蛋白的流失;三诊时加葛根以升举阳气、生津降糖,且能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李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上一篇:麻杏甘石汤方证及方解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