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脾统四脏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孙玉信应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科疾病经验浅析
 
孙玉信教授为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国医大师张磊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其从医30余年,精研岐黄之术,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临床常以“脾统四脏”理论为主治疗内科疾病,凡见脾胃病证,即从调理脾胃入手,处以异病同治,往往取效较好。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孙玉信教授应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科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渊源
“脾统四脏”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1]《灵枢·五味论》言:“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1]《灵枢·经脉》言:“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1]五脏六腑依靠脾胃的充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明确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2],指出脾胃气血充实,则肝、心、肺、肾气旺,不容易受邪气侵扰。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指出若脾胃损伤,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3]。清·沈金鳌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和前人的经验,明确提出“脾统四脏”学说,其言:“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4]
 
2 对“脾统四脏”理论的认识
孙玉信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能统御四脏,其理有二。一是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其濡养,以发挥正常的功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1]二是脾与胃同居中州,气机相因,连通上下,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肺之宣发肃降、肝之疏泄畅通、心之血脉充盈、肾之摄纳关约等均赖于脾胃的和健,若脾胃功能失常则会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引发多种疾病[5],如《灵枢·本神》所言:“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1]《四圣心源》言:“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6]因此,历代医家对不少病证,多从胃立法,如“补土生金法”[7]、“见肝之病,当先实脾”[8]等。孙玉信教授临床十分重视“脾统四脏”理论的应用,无论心系疾病、肺系疾病、肾脏疾病、肝胆疾病等,凡见脾胃病证,即从调理脾胃入手,注重脾胃功能,以运脾和胃为法,调补脾胃,固护脾胃,正如《脾胃论》言:“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9]
 
3 “脾统四脏”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3.1 脾土不足,土不生金
脾五行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若脾气虚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若脾失健运,易致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故见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疗当培土生金[10]。孙玉信教授对于此类病证,虚证治法以益气健脾、温阳健脾为主,方用六君子汤或理中汤加减;实证治法以健脾化湿为主,方用二陈汤加减。
 
咯血案:患者,女,71岁,2017年12月18日初诊,以“发现肺小细胞癌1个月余”为主诉。患者1个月前体检发现肺部异常,入院确诊患有肺小细胞癌,未行手术及放化疗。刻诊:咳嗽,咯血,量不多,胸不闷,双下肢水肿、疼痛,纳呆,眠可,大便正常,小便调,舌质淡红,苔黄厚,脉虚数无力。既往有贫血病史,子宫内膜癌术后4年。西医诊断:肺小细胞癌。中医诊断:咯血。辨证:肺脾阳虚,脾不统血,土不制水。处方:党参片20 g, 麸炒白术15 g, 茯苓30 g, 炮姜30 g, 陈皮10 g, 清半夏10 g, 浙贝母10 g, 猪苓15 g, 泽泻10 g, 桂枝6 g, 甘草片6 g, 苦杏仁10 g(后下)。5剂,水煎,每日1剂。2017年12月23日二诊:患者服上方效可,咳嗽、咯血减轻,双下肢水肿不明显。刻诊:时有夜间咯血,稍有咳嗽,纳呆,眠可,自汗,双下肢沉困无力,大便溏,每日两次,小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党参片20 g, 麸炒白术15 g, 茯苓30 g, 炮姜30 g, 黄连片10 g, 陈皮10 g, 清半夏10 g, 厚朴10 g, 木瓜30 g, 槟榔10 g, 仙鹤草40 g, 甘草片6 g。7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按语:该案患者以咳嗽、咯血、纳呆、双下肢水肿等为主要症状,结合其舌脉及病史,辨为咯血肺脾阳虚证。脾胃气虚,土不生金,则肺气亦虚,肺气不降则咳嗽;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则见咯血;脾虚不运则纳呆;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溢则出现双下肢水肿。初诊方用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以温补脾肺、益气摄血,合五苓散利水消肿,加浙贝母润燥止咳,解毒散结消痈。二诊时,患者咳减,咳痰伴少量血丝,双下肢水肿减轻,口干微苦,胃脘胀,乏力,舌红,苔黄腻,于上方去浙贝母、猪苓、泽泻、桂枝、苦杏仁、甘草,加黄连、厚朴、木瓜、槟榔、仙鹤草清热燥湿、健脾利水、益气止血。
 
3.2 脾土壅滞,土壅木郁
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胸胁胀痛、恶心、腹泻等;反之,脾胃功能失调也会影响肝的功能发挥,如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可导致肝藏血的功能失常,出现肝血不足;如脾胃湿热郁蒸,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可见,在病理上,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也可以及肝,肝脾两脏互为影响[11]。在治疗上,孙玉信教授常肝脾同调或肝胃同治,如肝脾两虚者常用逍遥散加减,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对于肝胃不和者,常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痛经案:患者,女,19岁,2020年3月18日初诊,以“痛经3年”为主诉。患者形体瘦弱,每于经期腹部绞痛剧烈,局部热敷无效,需服用药物镇痛,平时学习压力大,食欲欠佳,有时便秘,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无力。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土郁木壅。处方:川芎10 g, 苍术10 g, 醋香附10 g, 栀子6 g, 神曲10 g, 净山楂15 g, 茯苓18 g, 姜半夏9 g, 陈皮10 g, 连翘9 g, 炒莱菔子10 g, 炒麦芽18 g。7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2020年3月25二诊:患者服上方后痛经明显好转,继服上方7剂。后随访经期未再腹痛。
 
按语:此例患者痛经并没有采用活血化瘀之法,而是从脾胃入手。孙玉信教授指出,此例患者年纪正值年少,气血旺盛,血瘀之弊并不显著,观其舌脉,实属肝气不疏,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脾虚气滞,从而引起痛经,为木土壅郁之证,故以越鞠丸合保和丸疏肝健脾理气。
 
3.3 脾土亏虚,火不生土
心与脾、胃位置相邻,经络相通,功能相济,且心与脾相生互用。在病理上,母病及子,子病亦可及母,若脾胃损伤,日久必然累及母脏,引发心的病变,如《内经知要》言:“胃伤而心脾受病者,何也……心与胃为子母,子伤母亦不免矣。”《灵枢识》指出:“脾不能运,而逆气攻心……是为脾心痛也。”[12]可见,脾胃与心在发病中的关系较为密切。对于脾胃亏虚所致的心系疾病,孙玉信教授强调治病求本,以补益脾胃为主,心脾同调,方用归脾汤加减,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加减。
 
心悸案:患者,男,34岁,2014年8月13日初诊,以“心悸半年余”为主诉。患者平素易腹泻,饮食稍不慎即发生腹泻,每日2~3次,近半年出现心慌,胸不闷,头部时有汗出,乏力,纳可,眠可,小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心悸。辨证:心脾两虚。处方:黄芪18 g, 党参片15 g, 麸炒白术10 g, 茯苓30 g, 当归15 g, 五味子10 g, 龙眼肉10 g, 炒酸枣仁20 g, 远志10 g, 龙骨、牡蛎各20 g(先煎),炙甘草6 g, 桑叶15 g, 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分服。2014年8月20日二诊:患者服上方效可,心悸减轻,大便成形,每日1~2次,守上方继服7剂。
 
按语:五脏之中,心脾为母子相生关系,本例患者长期腹泻,脾虚日久,子病及母,导致心之气血亦不足,心失濡养,发为心悸;脾虚日久,导致肺气亦虚,气不固表,而见自汗、乏力,故方选归脾汤加减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去温燥之木香,加五味子、桑叶以润肺滋肾,龙骨、牡蛎收敛固涩。
 
3.4 脾虚湿盛,土不制水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脾肾互资互用;在病理上,脾肾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景岳全书·肿胀》曰:“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13]脾属土,肾属水,土能制水,若脾虚日久,水湿停聚,土不制水,水湿泛溢,则发为水肿、泄泻等症。孙玉信教授认为,治疗此类病证,可采用培土制水之法,方用四君子汤以益气健脾,并佐以赤小豆、木瓜、薏苡仁、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
 
水肿案:杨某,男,72岁,2020年4月20日初诊,以“双下肢水肿5年余”为主诉。刻诊:双下肢水肿,纳眠可,大便溏,每日1次,小便频数,尿中有少量泡沫,尿不黄,尿不尽感,舌质暗红,苔黄稍腻,脉沉弦略数。2020年3月查彩超示双肾正常,尿常规示尿蛋白(++)、隐血(+++)。既往有高血压病5年,口服降压药控制尚可。中医诊断:水肿。辨证:脾肾两虚,水湿泛溢。处方:党参片10 g, 麸炒白术10 g, 茯苓10 g, 木瓜30 g, 薏苡仁30 g, 赤小豆30 g, 芡实30 g, 金樱子肉10 g, 益智仁10 g, 山药15 g, 炙甘草3 g。10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2021年2月3日二诊:患者服上方10剂后下肢水肿痊愈。2021年11月15日患者又出现双下肢水肿,继服上方14剂痊愈。
 
按语:患者为老年男性,年高久病导致脾气亏虚,盖脾为制水之脏,脾虚不运则水聚为肿,久病及肾,导致肾气亏虚,气化及固摄功能失司,则出现尿频、尿有泡沫等症,治以温补脾肾、利水化湿,方选四君子汤合缩泉丸加减,去温燥耗气之乌药,加木瓜、薏苡仁、赤小豆清热利湿,芡实益肾固精,金樱子清热利湿、健脾固肾。
 
3.5 脾胃失养,肾气不充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脾的运化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方能健运;肾精又赖于脾运化之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14]。对于此类病证,孙玉信教授常脾肾同补,常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桂圆、菟丝子、枸杞子等补益脾肾。
 
虚劳案:患者,男,8岁3个月,2021年6月1日初诊,以“生长缓慢,6岁之后身高未再长高”为代诉。患儿平时食欲欠佳,纳少,大便干,夜间盗汗,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身高121 cm, 体质量23 kg。中医诊断:虚劳。辨证:脾肾阳虚。处方:黄芪18 g, 当归10 g, 党参片20 g, 鸡内金10 g, 山萸肉20 g, 焦山楂10 g, 焦神曲10 g, 焦麦芽10 g, 甘草片6 g, 龙骨、牡蛎各15 g(先煎)。9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分服。2021年6月27日二诊:患儿服上方后,食欲佳,盗汗止。守上方间断服药3个月,每个月服药9 d。2021年10月16日复诊:患儿长高4 cm, 体质量29.2 kg。
 
按语: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温先天可养后天,补后天可养先天。《道德经》言:“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故方选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加党参、焦三仙、鸡内金健脾助运,龙骨、山茱萸敛汗,补气纳肾。
 
3.6 脾虚气陷,清阳不升
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托举内脏。脾气虚衰,升举无力,内脏失于举托,故脘腹重坠作胀;中气下陷,故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脾主散精,脾虚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清浊不分,反输注于膀胱,故小便混浊如米泔。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15];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脾胃功能活动衰退,故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缓弱。本证以体弱气坠、内脏下垂等为审证要点。在治疗上,孙玉信教授以补气升阳为主,常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为主,重用补气之品,稍佐升麻、柴胡、桔梗等升阳。
 
泄泻案:患者,男,65岁,2021年6月23日初诊,以“眩晕15 d”为主诉。患者15 d前因饮食不洁出现腹痛腹泻,对症治疗后腹泻止,但眩晕不减,伴乏力,恶心,干呕,纳呆,二便调,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无力。中医诊断:泄泻。辨证:脾虚气陷。处方:党参片20 g, 厚朴20 g, 姜半夏10 g, 生姜30 g, 甘草片10 g, 赭石15 g(先煎)。6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分服。2021年6月30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3剂后,眩晕即止,饮食恢复正常,精神可。
 
按语:本证以下行太过致气虚无力升举为主要病机。患者因饮食不洁引起腹泻,由于中气下行太过,脾气虚而无力升举,则乏力;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脾虚则不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脑窍失养,故眩晕不止。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以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加赤赭石降逆止呕。
 
4 小结
“脾统四脏”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对心脾、肝脾、肺脾、脾肾相关性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其内涵及适应证能有效提高临床对内科疾病的辨治水平。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路丹 杨春生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医院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第二人民医院

上一篇:关于中医涩药 涩剂与涩法的辨析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